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如司马光砸缸、七岁作诗的曹植、骆宾王、七岁评李的王戎、十二岁当宰相的甘罗、咏絮才女谢道韫等。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一起去认识一位古代的少年英才吧!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深层次理解课文。3.背诵课文。4.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感受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学习目标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袭封临川王。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所著除《世说新语》以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作家作品:先自由读,后集体读。:先自由读,后集体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朗读生趣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元方这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以后朋友才到。约定约定玩耍玩耍到达到达才才精读文本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友人听了便大怒说:“简直不是人啊!和人约好同行,却丢下我走了。”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答道:“(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不到,他已经离开了。”同“否同“否””等待等待丢下我。相,表示动作丢下我。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偏指一方。委,舍弃。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说:“你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径直走进家门,连头也没回。信用信用惭愧惭愧拉,牵拉拉,牵拉回头看回头看期:至:乃:去:戏:尊君:不:待:相:委:家君:信:惭:引:顾:约定到达才离开玩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同“否”等待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舍弃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信用惭愧拉,牵拉回头看翻译记趣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2.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用原文句子回答)“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聪明、勇敢、明理(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合作探究4.“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现了什么?“惭”字写出了“友人”已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尽显人物羞愧的神情。“引”字则表明了友人想对元方表示自己的友好,以示悔意。这些也充分说明了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5.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这是否失礼?(1)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2)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6.“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7.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谦词有:③④⑥⑦⑨①②⑤⑧对话背景:客人无信对话内容客人:无信、无礼元方:据理反驳对话结果:客认错,元方入门不顾聪慧明理个性率真陈太丘与友期行文章结构《陈太丘与友期行》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他彬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