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是单发或多发于颌骨内的牙源性肿瘤。1956年Philipsen首先报告。1963年Pindborg,Hansen详细描述本病的特征。由于其具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和较高的复发率,而受到人们的重视。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牙源性角化囊性瘤Clinicalfeatures: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发病年龄的范围较广,最早不到10岁,最晚可到90岁。多发生在11-30岁之间。男性较女性多见。约75-80%发生于下颌骨,50%以上发生在第三磨牙和下颌升支区。上颌以第一磨牙后区多见。生长速度缓慢,每年生长2-14毫米,平均7毫米,有较高的分裂活性,并且呈指状突进周围骨小梁。其囊液的渗透压比血浆高,也产生膨胀性生长。Clinicalfeatures: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直到长的很大,或是牙片检查时偶而发现。肿物长大到一定程度,引起颌骨膨大,可出现疼痛,肿胀,或有排出物。仅有60%病人出现颌骨膨胀。10%为多发性囊肿。Clinicalfeatures:X线表现为单囊或多囊型透射区。Pathologicalfeatures:巨检:单囊型多见,少数为多囊型。囊内含有奶油状或豆腐渣状的角化物,有时囊液较稀,呈草黄色或血性液体。囊壁较薄,除非囊肿很小,实验室观察到的囊肿,囊壁多不完整,并有萎陷、折叠。有时可见囊壁穿破骨皮质发展至邻近的软组织内。①衬里上皮为较薄的复层鳞状上皮,厚度一致,5-8层细胞,无上皮钉突;上皮结缔组织面平坦,上皮下裂形成。镜检:②基底细胞层界限清楚,通常由柱状细胞组成,偶见立方细胞,细胞核常远离基底膜呈栅栏状排列,多呈强嗜碱性。基底层可发现核分裂像,多见于基底上层。偶可见非典型增生。镜检:③棘层较薄,常于基底细胞直接移行;④棘细胞常呈细胞内水肿;镜检:⑤表层角化主要是不全角化,也可出现正角化,出现者颗粒层也较明显。有时在囊肿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角化。⑥角化层呈波纹状(rippled)或皱纹状(corrugated)。镜检:⑦纤维性囊壁较薄。间质中散在少数细胞。间质丰富含有粘多糖,与胚胎性间叶相似。一般无炎症,可有少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镜检:有些囊壁内可见牙源性上皮岛和/或微小囊肿。镜检:生物学特征:A、复发: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具有较大的复发倾向。根据不同的报导复发率5-62%。这主要是它的组织结构、生长方式和囊肿的组织来源所决定的。•从结构上看:①囊壁很薄,手术时很易碎裂。除很小的囊肿外,一般复易完整摘除。残留的囊壁可导致复发;②囊肿的主囊的囊壁内可含有微小的子囊(daughtercyst)或卫星囊肿(satallitecyst)。如摘除了主囊,子囊有可能被残留,可引起复发。•从生长方式:角化囊肿以指状突方式生长,可伸展到骨小梁之间的骨髓腔中,术中难以摘除干净。•从组织来源:①有些角化囊肿可来源于口腔粘膜的基底细胞,这些基底细胞的增殖能力很强。手术时如只切除囊肿而未切除与囊肿粘连的粘膜,这些具有高度分裂活性的细胞可以引起复发;②有的角化囊肿可能来源于牙板上皮残余。在已有的囊肿被摘除后,其它牙板又可再发生新的囊肿。这种情况性质上不是复发,而是新的再发囊肿。B、癌变或瘤变:•有的囊肿上皮衬里具有较高的分裂活性,可形成不典型增生,也可形成原位癌和鳞状细胞癌•有的角化囊肿可转变为成釉细胞瘤。MalignantchangeofOdontogenicc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