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群关系的思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在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的同时,不忘自己的政治基础,每一个党员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不忘记人民群众,是当前党建理论和现实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对此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一、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念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血肉关系。共产党员对人民群众的尊重,决不是党员对群众的恩赐,而是由群众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所决定的。从党员方面讲,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群众方面讲,是自身的价值所在。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向群众学习。我们共产党员是来自于群众并生活在群众之中,理所当然应当关心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疾苦。天下是人民打下的,政权是人民建立的,共产党员作为执政党,应当把人民交给我们的权力,用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事,关心群众的生活,解决群众的困境,而决不能拿人民交给的权力以权谋私,徇私舞弊。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深刻的道理近年来被少数党员所遗忘,这些人视群众为愚氓,以职务的大小、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生的价值,私心膨胀,损害群众利益,违背群众意愿,严重地影响了党和群众的关系,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二、随时掌握人民群众的心理情绪共产党员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重视和引导人民群众的心理情绪,以自己的言行起好先锋模范作用,确保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马克思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积极情绪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思维,是人们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没有人的热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从根本上激发第1页共3页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情绪。但是由于影响群众情绪的诸如个人、环境、社会、道德等因素的作用,人们的某些消极情绪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应高度重视和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情绪,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爱护和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情绪,克服和改变群众和消极情绪。当前,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民谣就是群众情绪的一种折射。在改革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类美好和丑恶并存的局面,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的东西,不平则鸣。于是群众就用民谣的形式来渲泄他们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民谣是国民心声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往往反映的是一种严峻的社会问题,例如讽刺腐败现象的民谣有:“包公在舞台,真理在讲台,劣官去后台,发财靠乱来”。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了解民谣去了解群众情绪,在政策上进行调控,在自身言行上起好先锋模范作用,在舆论上进行正确引导,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尽量缩短新旧体制交替中的阵痛,消除不公平、不道德现象。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在领导方法上的具体体现。没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就不可能执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同时,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如果不掌握或不善于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也就不可能真正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凡是群众路线坚持得好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就会少走弯路,事业就会顺利发展;反之,必然遭受挫折。毛泽东曾经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