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在今天的中国史学界,包括广大青年学生中间,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唯物史观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减弱,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对唯物史观持何种态度的人对此都并不讳言。唯物史观在中国之所以地位下降和影响力减弱,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如一些人所说的是由于唯心史观的影响等外部因素的作用,而是因为中国信仰唯物史观的学者们,并没有认真地在如何发展唯物史观、使唯物史观做到与时俱进上,真正下过踏踏实实的功夫。故而,凡涉及如何坚持唯物史观,往往是空洞的指责和说教很多,体现着唯物史观发展的、具有说服力的成果很少。所以,能够使唯物史观重振雄风的唯一途径,就是脚踏实地、切切实实地为发展唯物史观做些有益的事情。已故中国社会科学院胡绳老院长晚年有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在此,我还想再引用他晚年的一段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局限于马克思(加上恩格斯,或者再加上他们的伟大后继者列宁)说过的东西,不能仅仅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说过什么没说过什么,来判断什么是、什么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死于1883年。恩格斯死于1895年。从19世纪末叶到现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人类的社会历史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的具体形态和进程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所不可能预料得到的,他们也没有试图去预料。在20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略微回顾一下这些发展和变化,可能就会感到马克思主义已有的发展还不能和现实生活相适应,因而感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每一个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应该担负起的责任。胡绳老院长的话充分体现了真正关心马克思主义命运的老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领导人都说过同类的话。而对于真正关心唯物史观命运的中国史学工作者来说,同样必须具有发展唯物史观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发展唯物史观,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涉及国家和民族的现实利益第1页共5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当前,发展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已经绝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实际上,唯物史观倘不发展,其所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史学观念的保守和滞后,而是对于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现实政治需求起着一种事实上的阻碍作用,因而有损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现实利益。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发展的估计,毛泽东主席曾经提出“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我国的史学工作者在当时的情况下强调“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和普遍适用,应当是符合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当时利益的(姑不论其是否符合历史事实)。但是,在当代中国,形格势禁,攻守易势,足以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我们今天面临的是西方那种企图把西方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普世化并将西方中心主义强加于人的霸权主义行为的打压。惟其如此,现在恰恰是西方学者大谈人类发展趋势和价值观的普遍性和一致性。而出于现实的社会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提倡“多样化的文明”、“多样化的世界”、“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人所共知的政治理念和国家与民族利益的诉求。这是我们在当前现实的国际环境下抵御西方霸权主义行为、保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有力武器。胡锦涛主席在*年访美时之所以着重强调这一点,原因就在这里。因此,实事求是地说明我们今天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今天的“多样化的世界”从何而来,便无疑应当是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和不言而喻的任务。因为,今天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多样化的文明”、“多样化的世界”、“多样化的发展道路”无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历史发展来的。既然今天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何以过去就不能存在“有中国特色的历史道路”。既然人类社会今天的现状和发展道路有着多样化的现实,那么何以不能同样有过多样化的历史。所以,倘若今天仍然以“坚持唯物史观”为名,强调人类第2页共5页历史发展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强调“社会发展形态”的一致性和普遍适用性,就不仅仅是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是非常不合时宜了,那无疑将使国家和民族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