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241避免误入犯罪歧途PPT讲座10/19/242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一)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犯罪的含义:犯罪是指违法情节特别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我国刑法对犯罪行为的归类:①危害国家安全罪②危害公共安全罪③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④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⑤侵犯财产罪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⑦危害国防利益罪⑧贪污贿赂罪⑨渎职罪⑩军人违反职责罪(二)犯罪分子应受刑罚惩罚•1、刑罚含义:又叫刑事处分或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对犯罪分子实行的强制处罚。2、刑罚的种类:管制拘役主刑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附加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管制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量刑种类。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判处管制的罪犯仍然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劳动,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3年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近实行教育改造的刑罚方法。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能超过1年。拘役主要适用于罪行较轻、但仍需短期关押改造的犯罪分子。实践证明,对于这些罪行较轻的犯罪分子,如果不剥夺其短期自由,就不足以惩戒犯罪,如果判处有期徒刑又嫌过重,适用拘役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拘役由公安机关在就近的拘役所、看守所或者其他监管场所执行,在执行期间,受刑人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有期徒刑根据《刑法》第45条规定,有期徒刑的期限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但是,有两种情况例外:第一,根据刑法第50条的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第二,根据刑法第69条的规定,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死刑我国法律一方面把死刑作为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又强调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因此,除在实体法中规定了死刑不适用于未成年人、怀孕妇女等限制性要求外,还在程序法中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规定了一项特别的审查核准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即都要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2011年5月24日,最高院发布2010年年度工作报告称,最高院在审理死刑复核案件时,不是必须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均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3、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4、刑事责任能力看课本122页案例,结合以下问题,总结龙某犯罪的原因。•①龙某为什么打伤医生李某?•②龙某故意伤害他人受到了什么法律处罚?•③龙某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④我们青少年应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录像案例1:青少年犯罪警示录录像案例2:预防青少年犯罪教育片【引思明理】:•<设置问题>•<1>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看课本122页,回答(略)•<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影响和自身主观原因议一议:•<3>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1)逃学上网,沉迷游戏;(2)结交恶友;(3)缺钱上网,密谋抢劫;(4)案发落网,等待审判道德践行:•2.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1)见义勇为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2)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见义勇为,就是公民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利益,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所实施的救助行为。一是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二是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三是实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这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见义勇为行为。分析比较:视频:《德耀中华--第三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之见义勇为分析比较:•看书125页互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