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的读书报告此次读书报告是围绕着王国维先生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进行的。因为平时关注的大多是王国维在词学方面的东西,对于这篇史学性很强的文章很是陌生,好在结合其他相关资料才勉强读懂这篇文章大致内容。一、王国维先生生平简介1877年(光绪三年),王国维出生于浙江海宁盐官镇双仁巷。初名国桢,后改名国维,字静安,号礼堂、观堂、永观,又曾自署词山。虽然王家家道中落,但王家子孙依旧不忘读书怡情。生于旧时代的王国维是个天才,好学不倦,十六岁考上秀才,二十一岁在上海报社当校对,以一首《读史诗》得到学者罗振玉的赏识。不久他在亦师亦友的罗振玉资助下赴日留学,读的是东京物理学校。因病归国后的他爱上哲学,更着迷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但跟所有想从哲学寻找人生出口的人一样,苦读之下,不但没有了解人生,反而陷入更繁琐的苦闷中。于是他就转往文学研究投注心力,开始了“独学”阶段,写出《红楼梦研究》、《人间词话》等作品。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其时,在学术上又转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方面并取得重大成就。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塾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1927年六月初,他突然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身上带着一封给第三个儿子的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对于王国维的自杀,国内外的文史研究者莫不为之痛,并感到不解。关于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为了殉清。其实那时清亡已久,王国维对政治并无兴趣,大可不必赔上一条命;也有人说,是因为他与恩师罗振玉三十年交情破裂:他的长子王潜明娶了罗振玉的女儿,长子病故,罗振玉将女儿带回,又因早年债务纠纷有了嫌隙;也有人说当时的报纸戏拟了一份北伐军阀进北京后要逮捕的名单,王国维名列其中,时代的纷纷扰扰使他滋生恐惧;也有人说是为传统文化的崩落深感痛苦而殉难的。不管怎么说,人们认为王国维的死是不值得。但是逝者已去,我们也唯有哀悼和追忆。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写作的原因王国维在1926年发表的《古史新证·总论》中阐述了去探究古史的深层原因,他说:“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史实之中,固不免有所缘饰,与传说无异;而传说之中,亦往往有史实为之素地。”这种纠缠不清的情形自然在商代的帝王世系、尤其是先公先王的记载中存在。孔子虽“信而好古”,但对于“夏殷之礼”却语焉不详,他说:“君子于其不知,盖阕如也。”孟子于古事之可存疑者,则曰“于传有之。”于不足信者,曰“好事者为之。”所以孟子也未能具体考订出殷先公先王的世系。后来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则对商代帝王世系有着完整的记录,但也对商汤之前的许多先公先王的记载简略,所以商代先公及其事迹仍处于传说与史实之间,其可靠性无法进一步证明。及至以后,由于《尚书》于今古文外,在汉有张霸之的《百两篇》,在魏晋有伪孔安国之书,以及汲冢发掘出的《竹书纪年》,尤其是《竹书纪年》,自夏以来皆有年数;于是稍后的皇甫谧据以上材料作出了《帝王世纪》,为上古的五帝三王尽加年数,后代的人们即据此《帝王世纪》以补司马迁《史记》之不足。但到了清代的“考据派”那里,终于又考证出孔安国本《尚书》是伪造的,《竹书纪年》也不可尽信,于是才明白以《帝王世纪》补《史记》之不足是信古之过造成的。到了近代,这种传说与史实不辨的情况更是引发了“疑古之弊”。王国维认为这种状况是“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而甲骨文的发现使他得到了弄清历史真实的一个极佳契机,为此他才决定以地下之新材料来证纸上之材料。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的基本内容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主要运用的是其提出来的“二重证据法”,根据之前历代的有关记载及出土的甲骨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