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盘古开天地》的辩课(《小学语文教师》刊发稿)(2009-08-2520:05:06)【按:《小学语文教师》7-8合刊中,刊登了一组辩课,本人两年前上的《盘古开天地》也在其中.因篇幅所限,本人的最后总结性辩课未能刊于杂志。现将完整的稿子发于此,备忘。特别感谢沈大安老师和大刀赵六先生的参辩。】执教:张祖庆辩课:沈大安大刀赵六张祖庆在神话的王国自由飞翔——《盘古开天地》教学辩课板块一:读成一句话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请大家打开语文课本,再一次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生读课文。老师出示文中要求认读的所有生字,让孩子们认读后,抽读生字并正音。)请同学认真地看屏幕上的这组词语,它们有什么特点?生:都是三点水旁。师:很会观察。那么想想“混沌”这个词语,在课文里边什么意思?生:就是什么都看不清楚,分不清楚什么和什么。师:说得对!你把文章的原句读出来。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师:连成一团,看不清楚,这就叫做“混沌”。再看“清”“浊”,想一想,你所看过的哪些东西是“清”的,哪一些东西是“浊”的?生:干净的水是清的;脏的,看不清楚的水是浊的。师:(领着学生读)清浊、血液。“血”字,还有一个音读“xiě”。口语,流血“xiě”。师:(指读“滋润”),想一想,很干燥的季节中,你觉得口干舌燥,你喝了一口水,你的喉咙就滋润了起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读)师:记生字,要善于掌握规律,有些时候抓住它的字形结构和偏旁,就能把它记清楚。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些词语。你觉得哪几个比较难写的,在书上写一到三遍,看清楚每一个笔画。(学生写生字,老师利用大屏幕订正。)◆大刀赵六:不知道大家对没学课文就让学生书写字词怎么看?我的看法是要问问张老师预习工作做得如何:如果课前预习非常充分,一上课就书写字词是可以的;如果预习不充分,认读后马上就书写,书写后再回过头学课文,这样,本来上课的黄金时间就被识字写字占用得过多了。这是阅读课,把最有效的时间保证用来阅读会更好。◆沈大安:识字学词,任何年级都不能忽视。张老师从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独立识字能力这一基础出发,在预先接触过课文的前提下,进行了简约而扎实的生字词语的教学。有正音、有释义、有书写,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渗透方法,讲求实效。师: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想想,你能把《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读成一句话吗?请默读课文,很快地找出能概括这篇课文意思的话。生: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师:真好!咱们一起读这句话。(生齐读)这句话概括了整个神话的主要内容。但有人说读书更高的本领是能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语。请同学们认真地读刚才那句话,想一想你能读成哪个词语?生:创造。师:看老师写“创造”这个词语。请大家注意观察“创”字什么旁?生:立刀旁。师:想一想,为什么要用“立刀旁”?生:这个“创”字有时候也许是刻石雕。它要刻的,刻的时候用刀。师:再看“造”字,“创造”的“造”为什么要用“走之底”?生:要创造必须有行动啊!师:是啊,“创造”需要工具,需要行动!我们今天就去看一看,盘古是怎样去创造这个美丽的宇宙的。◆大刀赵六:张老师要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是把文章读成一句话,一个词。这一做法在这篇文章中很适合,因为恰好本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句话”。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还有很多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一句话”“一个词”。那么,概括主要内容就应该提倡学生用自己的、简短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一句话”“一个词”了。◆张祖庆:这里的“读成一句话”“读成一个词”并非在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盘古开天地》一文,人教版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对三年级孩子来说,读完文章后让其概括主要内容,是“拔苗助长”。显然,安排此环节的用意,在于让孩子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捕捉文本的重点信息。◆沈大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信息时代,迅速捕捉重点信息,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张老师让学生把故事“读成一句话”“读成一个词”,引导学生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