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一)名词用如动词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如: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带有宾语时,则一定作为使动用法在使用。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左传成公三年)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不食齐宣王朝见秦楚之君,相反的,是齐宣王是秦楚之君朝见自己。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这些动词由于后代把他们读成另一个音,与纯粹的及物动词区别开来,就变成了另一个词了。但是后代并没有改变所有的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的读音,而且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与使动用法的动词,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根据古书注解里的读音来判断一个及物动词在具体的句子里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或是使动用法。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或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我们以“朝”字为例:《孟子·公孙丑上》“武丁朝诸侯”和《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结构相同,前一个“朝”是使动用法,后一个“朝”字是纯粹的及物动词。又如《汉书·李广苏建传》“欲因此时降武”,《史记·项羽本纪》“涉间不降楚”,前一个“降”字是使动用法,后一个“降”字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我们在这些地方一定要辨认清楚,以免发生误解。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我们试把兼语前面的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去掉,并把兼语后面的动词一道兼语前面去,这样就成了使动。试比较——使姜氏惊。惊姜氏。晋侯使赵盾饮酒。晋侯饮赵盾酒。显而易见,使动用法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我们这样分析,只是为了便于了解使动用法,不是说使动用法就是由兼语式改造而来的,相反地,在上古汉语里,这种兼语式反而是罕见的。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