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备课组研修课报告课题:《归园田居其三》说课:一、说教材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归园田居其三》选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三十课,这一单元主要是以吟咏山水风光为主的诗文,旨在让学生欣赏美景,陶冶性情,同时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学会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归园田居》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诗风和情感都有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上讲,本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第二十二课《爱莲说》中出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而陶渊明的其他诗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还会出现,如《饮酒》《归园田居其一》《五柳先生传》等,因此帮助学生读懂《归园田居其三》,教会他们赏析陶诗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3、学情分析在《桃花源记》中,学生已初步认识和了解了陶渊明以及他的社会理想,也了解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因此学生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比较容易,比较难的地方在教会学生如何赏析文言诗歌的语言。二、说教学设想(一)、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品味语言,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2、体味诗歌的内涵。3、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尝试吟诵。◆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初步尝试吟诵,并在学生领会陶渊明得意之情后有感情的吟诵此诗歌2、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自然,情真意醇,学习这些诗,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二)、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味诗歌的内涵,明白“但使愿无违”的意思◆教学难点:赏析陶诗的语言三、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活跃气氛怎么读诗歌的题目?引出陶渊明相关资料、生平教师介绍:《归田园居》组诗写于诗人辞官后的第二年,共五首,课本选了其三。(多媒体展示课题《归园田居其三》)(二、)初读诗歌,初步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2、学生个读,教师作评价。(三、)再读诗歌,品味诗意1、解题:《归园田居》中的“归”指为何而归?从题目上我们可知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所选择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明确弃官归隐,选择田园生活)2、感知诗意:学生自读诗歌,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象中的画面。3、讨论几个问题(也可以布置学生提问,预设三个如下)①种豆不好,心情如何?为什么?②道狭草木长,是读“zhang”还是读“chang”?③你能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与《桃花源记》对应的语句吗?4、理解情感: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景由情生。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很辛苦,他自己感觉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但使愿无违”的“愿”,不愿同流合污,为了能保持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并从中感受到愉快和喜悦。)5、小结:此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诗人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心满意足。(四、)三读诗歌,感悟意境,拓展延伸1、带着感情读诗2、发挥想象,描写陶渊明辞官前的生活。3、谈感悟四、作业课后学生寻找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陶渊明的田园诗(上面三首除外),并加以赏析附板书设计为官场所累愿无违为丝竹所累不足惜为公务所累为小人所累……课堂记录:一、导入,解题,交代背景师: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首先,请问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读,怎么停顿?理由是什么生1:归园|田居。我觉得,陶渊明回老家种田,所以应该是先归园,田居的意思是在田地里居住。生2:我觉得应该读“归园田\居”。我认为园田就是田园,所以,陶渊明回老家,就是回到田园居住。生3:我觉得应该读“归/园田/居”。理由跟前一个同学一样,只是归和园田之间在停顿一下更好!师:同学们说的都要有道理。我们来看资料(出示幻灯片一)义熙三年(公元406年),陶渊明42岁,年初自上京里移居田园居。——李锦全《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