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法家关于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先秦法家是君主专制最积极的鼓吹者。学界对韩非的君主专制主义理论虽有不少论述,但对整个法家学派论述甚少,拙文试就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一、圣化君主的理论君权神授是说君主专制最有力的辩护词。法家虽然把君主专制思想推向了极端,可是他们对这一套理论却不大相信。他们走的是另一条路,概括言之叫做“圣化”。神化与圣化不同。神化把君主说成是神的化身或神的代理人,君主具有超人类的性质。圣化则不然。圣指极其聪明、极有才能和明达事理。《管子·正世》说:“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始终者也。”《韩非子·奸劫弑臣》说:“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神化与圣化在认识上是两种不同的认识道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圣化具有突出的理论思维色彩。法家“圣化”君主有两个最主要的理论:一是君主拯救人类说;二是君与道同体说。君主拯救人类说是从他们的历史观中引申出来的。法家认为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程。《商君书·开塞》把历史分为“上世”、“中世”、“近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韩非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世”、“当今”四个时期。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充满了矛盾斗争。君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法家面向人类社会自身,从人类社会内部矛盾运动探讨君主的母胎,这是一个光辉的思想。不过他们的说法又不尽相同。慎到认为“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1慎到所说的“理”,即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人类最初由于没有“理”,所以天下大乱。天子是为了“通理”宁天下而产生的《管子·君臣下》认为,人类最初由于无“君臣上下之别”,造成了“以力相征”的乱局。在相互争斗中,“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发之德,而民师之”。这种智者就是最早的君主;因此又说:“神圣者王,仁智者君,武勇者长,此天之道,人之情也。”《商君书》的见解更要深刻些。作者从个人、家庭与社会的矛盾,财产分配的矛盾以及权力占有的矛盾总合斗争中阐述了君主的产生2。韩非的看法更具特色。他认为人类最初完全依靠自然生活,由于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自然财富增殖速度和生产增长速度,于是打破了原始生活的平衡,人们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引起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在人与自然斗争中产生了有巢氏、燧人氏、鲧、禹这些生产领袖,他们是后来帝王的雏形;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了以权力为标志的真正的君主3。法家认为人类社会矛盾运动是君主产生的基础,君主又把人类从自相争斗濒临危亡的险境中拯救出来,把人类从“兽处群居,以力相征”,“智者诈愚,强者陵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4的状况下解救出来,使人们各得其所。在法家看来,当时所知道的一切文明,如君臣之分,夫妇之别,礼义道德,赏罚,土地财货之分,乃至科学技术文明,都是圣人君主创造出来的,君主把人类从混浊引向光明。可是当今(即战国时期)又遇到了祸乱,“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的历史任务又落在了“新圣”肩上。圣人君主拯救1《慎子·威德》。2参见《商君书·开塞》。3参见《韩非子·显学》。4《管子·君臣下》。了人类,自然应居于人类之上,这在理论上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如果说君主拯救人类说从历史角度论证了君主专制的必然性,那么君与道同体说则从哲学高度论证了君主专制的绝对性,司马谈父子指出法家归本于黄老,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所谓归本于黄老,包括哲学上的许多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接受了黄老有关道的理论。黄老的道是唯物的,抑或是唯心的,暂且不论,要之,道是万物之源,同时又是事物的运动规律。法家接受了这种理论并创造性地把道与法和君主联结起来,用道论证法和君主的必然性与绝对性,使君主专制获得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在法家中最早用道论证法的是慎到。道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包容万物,二是对万物一视同仁。法与道相对应,法是道在人世间的具体体现,因此法也有两个特点:其一,法包容一切人事,一切实行“法制”,“事断于法”5,“唯法所在”6;其二,法对纷纭的人事要一视同仁,如同“权衡”、“尺寸”一样,公正无私。所以慎到又把法称之为“道术”、“常道”、“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