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思考(高扬波)XX县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镇化的组成部分。在相当长的时期,我国城镇化的必然趋势是以大城市为主、中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城镇化。农村的问题,要靠城镇化解决。不能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新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一)农村的问题,要靠城镇化解决农村困难,主要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造成的。最终要靠城镇化来解决。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乡村城镇化,使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的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城镇化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主要以农村作为载体,而后者主要以城市作为载体。也就是说前者更多地是“乡村城镇化”,是通过改造农村社会的一系列硬件、软件环境,从生产力、生活水平、村容、乡风、基层民主政治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实现农村和城市差距的缩小,最终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而后者更多是“人口城镇化”意义上的城镇化,是通过人口从农业到非农业,从农村到城市的行业部门和空间转移,以城市社会作为场所实现城市在社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广大农民的城镇化和现代化。我国的农业现状是,2.6亿农户耕种18.37亿亩耕地,平均每户7.3亩。我们从农业耕地上产生的收入已经不能使农户自给自足了。新农村的村民应该是未来的农场主,不是现在的2.6亿农户。到20XX年,要达到小康,得迁出13/4的农户。使每户达30亩地,才能做到衣食不愁、略有剩余。这样全国农村平均每年得走2800万户,按照1.5:1的比例,得解决2000万人的就业问题,加上城里的900万人,得解决2900万人的就业问题。要在15年内完成这个目标。这样农场主才会有规模效益。只有改变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才能第1页共13页实现全面小康。而只有城镇化才能实现这个转变。(二)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过去,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存在惧怕城市病、严格控制大城市发展和城镇均衡分布等三大认识“误区”。误区一,认为城市发展引发“城市病”,而惧怕发展城市。所谓“城市病”是一个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集中的区域,引发城市管理、交通、环境以及市民生活不便问题。实践证明,我国现阶段城市大力发展不可避免,不能因可能产生“城市病”而不去发展城市,必须正视“城市病”负面影响,建立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的全新观念。误区二,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其实,我国大城市的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集中度比世界平均低5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1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21个百分点。上海、北京等全国最大城市所产生出的国民财富比重也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城市体系不协调,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都偏小,对经济发展有很大制约。误区三,认为城镇化的结果应当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其实,城镇化必须考虑到地理基础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我国是一个经2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差异很大的国家,因此城镇的发展应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城镇体系。笔者认为,我们不应先入为主地提倡某种规模的城市,而限制另一规模的城市。如果规划科学,管理到位,大城市不一定会引发“城市病”;城镇布局,也不一定强求均衡分布,遍地开花。应因地制宜,走以大城市为主、中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城镇化道路。因为,各地的水源、物产和交通等环境条件不同,有的城市长得大,有的城市长不大。我们不能违背经济规律。该让哪个城市长大,不让哪个城市长大,要让市场来决定。应该建立和完善土地租赁市场,由市场来决定土地的实际价格。这样,城市的规模就会自动达到一个均衡点。应根据我国东、中、西部的实际,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第2页共13页主体形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第一,东部地区以发展大城市群为主。美国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五大湖流域、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的大中城市群。日本7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东京到大阪的一个狭长的城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