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和教学反思组别:化学组姓名:孙广欣时间:2014年1月13日《盐类的水解原理》教学设想和教学反思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三节第2课时[设计理念]:按照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为开放性、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引导者的作用。重在学生的小组建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通过合作探究,情景设置,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挖掘新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前面学过的旧知识的延伸,是关于离子反应,电解质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及勒夏特列原理的综合运用,为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足见本节知识的重要性。联系上节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联想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再分小组讨论,从实验探究入手,让学生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确,盐溶液的酸碱性和组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把盐的组成和盐溶液的酸碱性联系起来,再通过小组探究和展示,得出盐类水解的实质及规律,指导学生会熟练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理解盐类水解的特征和条件,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学情分析]:由于盐类水解为本章的难点,学生尽管已储备部分知识,但理解起来较难,下面从三方面加以概括:1.知识层面:学生基本具备学习本节的部分理论知识,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欠佳,有必要进行合作探究。2.能力层面:学生基本具备分析和总结、探究和归纳整合的能力。3.心理层面:学生在小组合作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有信心积极参与本节课的学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2)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2)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体现科学思想。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对盐类水解本质及规律的理解,体会自然界万事万物变化的丰富性,知道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及规律[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2[教学准备]:0.1mol/1下列溶液:CH3COONa、KN03、NH4Cl、pH试纸、玻璃棒、表面皿[板书设计]:一、盐类的水解:1.定义:在水溶液中盐电离产生的离子与水电离产生的H+或者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2.实质:破坏水的电离平衡,导致溶液显于一定的酸碱性3.水解的条件:①可溶性盐②有弱性离子4.盐的组成及分类二、盐类水解方程式书写规律1.由于盐类水解为可逆反应,写方程式用“”。2.由于盐类水解程度很小,且生成的量少,不标“↑”或“↓”3.多元弱酸盐水解时,分步进行,且以第一步为主。三、水解的规律(三十字口诀)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都弱都水解,视情况而定。[教学反思]本节课为高二化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新知识,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以前学过的水的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常数、及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必修1学过的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可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努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以突出本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科学思想。让学生真正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及规律,为后面学习盐类水解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盐类的水解原理》这节课我的构思如下:先确立教学目标,按新课标要求落实三维目标,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重点为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教学难点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及对水解规律的理解,特别是“越弱越水解”五个字的内涵。给学生设疑,在小组讨论中激烈辩论,得出结论。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思想,体验过程与方法,再升华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取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按照新课程理念,还课堂自主权于学生,强化学习小组建设,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及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