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进展心力衰竭诊治新进展思考题:BNP的病理生理功能和在心力衰竭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策略的变化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ACEI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应用注意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洋地黄类药物的品种和剂量选择。BNP(脑利钠肽)的病理生理功能和在心力衰竭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ACEI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地位、应用注意点。名解1.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心肌梗死、血液动力负荷过重、炎症),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低下。心力衰竭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一旦起始以后,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亦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2.心室重塑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凋亡,胚胎基因和蛋白质的再表达,心肌细胞外基质量和组成的变化。3.脑利钠肽BNP是利钠肽系统的一种肽类激素,BNP主要由心脏合成和分泌,本质上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只有在血容量增加和压力超负荷的情况下才反应性地从心室分泌。BNP具有利尿、利钠、扩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以及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的增殖等作用。BNP主要反映心室负荷增加程度。在心力衰竭情况下,血浆BNP浓度增加,除有利尿和利钠作用外,可能还通过心室充盈作用而减轻体液负荷过重及静脉充血。一.现代CHF治疗策略变化回答一(简要版):随着对“心室重塑是心衰发生、发展机制”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神经内分泌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成功地降低心衰死亡率和病残率所提供的实证,“新的常规治疗或标准治疗”已取代了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常规治疗”。在过去的10年中,心力衰竭的治疗概念从短期的、血液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有利于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回答二:心力衰竭的治疗概念的根本性转变:从短期的、血流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有利于改变衰竭心肌的生物学性质。——————————燃烧吧,小宇宙————第一宫———应用神经内分泌拮抗剂阻断其与心肌重塑之间的恶性循环,是治疗的关键。迄今为止,已有大量临床试验的实证表明,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病残率,并能改善和逆转心肌重塑。其中,主要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心衰是一种进行性的病变,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基于对心衰机制研究的进展,在对其治疗的策略上也就有了很大的改变。新的常规治疗或标准治疗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常规治疗。1.地高辛是唯一被推荐应用于慢性收缩性心衰的正性肌力药,但已从主导的、首选的地位降为辅助用药,应用目的是改善症状。因其不能降低死亡率,故不主张早期应用,不推荐应用于无症状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NYHA心功能I级)的患者。2.利尿药仍是标准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控制心衰患者液体潴留,以保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B受体阻滞药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NYHA心功能Ⅰ级患者并无液体潴留,一般不需应用利尿剂。3.单纯的血管扩张剂由于激活神经内分泌而使心衰恶化并增加病死率,因而早已被排除在心衰常规治疗之外。4.现阶段“新的标准治疗或常规治疗”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加或不加利尿剂;病情稳定的NYHA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加用β受体阻滞剂;重度心衰患者加用醛固酮拮抗剂;症状不能控制者加用地高辛”。其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是NYHA心功能Ⅰ~Ⅳ级心衰患者治疗的基石,所有其他的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利尿剂、地高辛都必需在其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二.BNP的病理生理功能和在心衰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病理生理功能回答一(简要版):1.BNP主要反应心室负荷增加程度,在心室衰竭情况下,血浆BNP浓度升高。2.在心衰早期病人,BNP分泌增加可抵抗或延缓体循环和肾血管收缩及其所引起的心脏前负荷增加和肾脏钠储留。3.给心衰病人输注人工合成的BNP可降低肺cup锲压和体循环血管阻力,同时降低左心室前后负荷,,增加CI及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