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与离娄》有感6篇文秘网是专业的范文写作网站,每日更新大量热点文章。同时,我们有一支专业的写作团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定制服务。如果下面的范文没有合适的,您可以通过企业qq:4000121855或者写作电话:400-012-1855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服务【篇一】《孟子与离娄》讲述了《孟子》一书的整个精神,尤其在《离娄》这一章中,大部分讲的是“君道”,就是一个领导人的基本道德修养,以及“臣道”,负有行政责任的高官厚禄者做人处事的道理,乃至“师道”,学术文化的修养以及如何担负社会人类所赋予的责任。《孟子》今存七篇,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也是研究孟子与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从《离娄》开始,属于《孟子》的下半部分。南怀瑾先生从孟子的哲学精神以及维持传统文化精神两方面入手进行解读,认为《离娄》继承了孔子著《春秋》的精神,具体而微、深入又广阔地阐释了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孟子的言语就当时的礼仪规范而言,确实是做到了遵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是世人的典范。于是梁惠王下问于他,齐宣王请教于他,滕文公问事于他,在他面前听从教诲。在孟子的滔滔雄辩之下,为王者只得承认自己行政的一些不足,表面上乖乖地听从而无从反驳,最多也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尴尬情形。孟子周游列国,倡仁义之说,道性善之论,正人心,息邪说,以“舍我其谁”的胸襟和气概怒斥以权利为核心的现实功利主义,力主改变诸侯割据的局面,一统中国,在统一的疆土之上,安民抚民,建庠教民。然而这种伟大的思想,却如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在当时不合实际,终于没有办法实现。孟子一生兢兢业业的莫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让王者行仁道。他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高高在上的“君”、“夫子”从神圣不可侵犯的位置上拉回到普通“人”第1页共7页的范畴,而且是低于众“民”之下的。在孟子眼中,“圣人”只不过是“人伦之至也”,他常引用有若的话来阐明圣人“圣人之于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认为孔子集“清”、“任”、“和”、“时”为一体。南先生指出,《离娄》重点论述了君臣之道、父子家人相处之道,说明了为君王者治国施政的最高修养境界——至诚;为人臣者,高官厚禄者的责任——能格君心之非;为人师者的文化修养和教育的职责——促成完整的人格;为人子女者事亲尽孝之道——守身,即坚持一种人格、行为的标准。此外,还讨论了君子修养的目标,即“自得”以恢复“赤子之心”。南先生特别指出,后世学者对《孟子》多有误读,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两不孝是什么,朱熹认为是“贫不仕”,“陷父母于不义”,他则反对此说,认为应依《孟子》本文,理解为不能事亲、不能从兄。再如“不得罪于臣室”,并非向土豪劣绅恶霸低头,而应理解为民主政治的运作要注重沟通意见,不可得罪政党和大众民意,等等。【篇二】最近读南怀瑾先生的《孟子与离娄》,书的最后讲了一个齐人乞祭的故事,蛮有意思。故事说,齐人有一妻一妾。齐人每次出去后都酒足饭饱地回来,回来还向妻妾吹牛。说今天又谁谁请我吃饭,还都是些达官显贵。这个齐人老婆也不傻,有一天就偷偷地跟踪他,发现齐人到了外面坟场中,把人家上坟的祭品先饱餐一顿,再捡点回去,向他的妻妾炫耀。故事说妻妾“相泣于中庭”。看着故事使我浮想联翩,我是不是一个乞祭的人。为了工作,我写的那些所谓的报告、调研等有多少真知灼见,总结的经验是不是别人的祭品。即使是祭品,经验是真的经验,教训是真的教训吗。甚或是连祭品都算不上的连自己都不知道的什么东西。我办的案件是上品吗。对社会的正义、善良的风俗、人们的道德有没有产生不良的影响……我的生活中、我的脑袋里有没有那个乞祭的影子。有没有如“相泣于中庭”般的羞愧。呜呼。孟子曰:“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篇三】第2页共7页读《孟子与离娄》时间不长,略有浅见,简叙,与同事共勉。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三言两语自然难以揽括,我的认识虽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