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危机应对策略据国家卫生部通报,2007年1月到6月我国共报告1233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总数的80.91%。传染病以及食物中毒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只是校园危机的一个方面,随着办学的开放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校园安全越来越受到挑战,像车祸、运动及游戏伤害、溺水、自杀自伤、实验实习伤害、中毒、校园建筑设施伤害等学生意外事件,学校管理疏松,安全管理不到位导致的安全事件,学生暴力与偏差行为事件,教师管教学生冲突事件等校园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学校是人口密集场所,加之教育对象又以未成年人居多,一旦发生危机,会导致严重后果,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严重干扰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要未雨绸缪,强化对校园危机应对策略的研究,防患于未然。加强教育,强化防范意识。校园危机会不会发生?除了地震、洪水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以外,很多时候取决于学校师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强弱,即使面对自然灾害,只要具有良好的防范意识和自救本领,也可以大大减少危机带来的伤害。所以,应对校园危机首先是预防危机,尽可能避免危机的发生,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师生安全教育。学校要通过周会、主题班会、板报、电视录像等各种形式,给学生讲解安全常识,通过“安全教育主题月”,利用“安全教育日”集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对安全教育要“不厌其烦,详之又详”,目的就是不断灌输安全防范意识,按照学校制度严格管理,规范自身行为,在思想上首先筑起一道安全大堤。完善制度,落实管理细节。学校安全管理,首先是制度建设,先“立令”,依靠制度来规范行为。从学校设施到学生管理,从后勤服务到教学管理,凡是涉及师生安全的地方都有明确的制度,从制度建设上使安全责任落实到实处。教室楼梯、宿舍、食堂、电气线路、实验室、门卫、体育课、实验课、消防等部位和环节是学校管理的重点内容,更要有专门管理制度做出具体规定。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详细”不仅表现在“量”上,而且要从“质”上下工夫,对于安全管理的细节也要考虑周到,并且从制度上规范起来,这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比如针对师生灶的食品安全,学校《师生灶卫生制度》中就要对购进、储存、加工、出售、留验等环节做详细规定,违反规定的相关责任人要予以处罚。对安全制度的落实要强调“刚性”,细处着眼,细处着手,明确分工,保证落实,不打任何折扣。经常演练,提高应对水平。安全管理仅靠完备制度,提高师生防范意识还不够,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很多人的行为都是一种**反应,必须要通过模拟训练,形成正确的快速反应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应对危机的水平。比如楼梯是学校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部位,学校就有必要进行突然停电情况下的学生疏散演练停电的时候,学生要呆在教室里,随后由教师组织学生分层下楼,防止楼道拥挤,造成事故。学校还要经常组织火灾疏散演练,灭火器使用练习,放学时突遇灾害性天气的应对演练,溺水、受伤抢救训练等,通过实战练兵,操作程序更加具体,过程衔接更加严密,师生应对危机的水平也会大大提高。心理援助,注重情绪疏泄。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种竞争的压力不可避免的传递到了学校,繁重的功课,频繁的考试,单调的生活也使学生面临巨大的压力,造成心理失衡、情绪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这时就容易发生自杀自伤、校园暴力、性侵犯、师生冲突等危机事件学校要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对心理异常、行为偏执,自身遇到困难和挫折,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对压力过大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缓释情绪,当然也包括对危机事件中的师生进行心理干预,及时走出阴影,保证正常的学习生活。近年来,很多学校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因为认识不到位,师资欠缺等原因,形式化和低效化倾向明显,从应对校园危机的角度来说,这项工作亟待加强。制定预案,提高应对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全管理也是如此,对可能出现的校园危机要有预见性,制定详尽的防控预案。针对校园交通安全事故、校园火灾安全事故、学校集体活动突发事故、校园建筑安全事故、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