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5•《考试大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型一:分析“诗眼”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或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出句中描摹的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答题步骤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怨。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答题示例类型二:分析关键词语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答题步骤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类型三:分析句意型提问方式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解答分析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答题示例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1、绿绮:古代名琴。2、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3、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类型四: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提问变体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意三个方面解答分析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步骤答题示例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要点1);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要点2),从而表达出诗人孤寂的心情(要点3)。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②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