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学国学1.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译文】人们互相认识,贵在能够相互了解;而人们相互了解,又贵在能够了解到对方的心灵深处。【评说】友谊需要用真心来交换,与人交往,坦诚相待,付出真心,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译文】父子之间要亲爱,君臣之间要有节义,夫妇之间要挚爱而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要有诚信之德。【评说】人之所以为人,在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适的同时,要加强人伦道德的修养,培养理想人格,使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一、作者名片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具有以象征派的形式与古典派内容嫁接融合、婉约朦胧的特点,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主要作品: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等。代表作《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朦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主要作品: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二、背景介绍《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戴望舒也因曾参加进步活动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作者当时这种心境的反映。《再别康桥》1920年,徐志摩到英国留学。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三、文学常识1.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且诗歌创作风格相似的一群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并非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简单移入,它实际上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因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诗派的诗意核心是象征主义。2.新月诗派新月诗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者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诗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的新月诗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的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一、识记字音1.单音字彳亍..()()撑.起()颓圮..()()彷徨.()青荇.()笙箫..()()河畔.()篱.墙()荡漾.()2.多音字载满载()记载()巷雨巷()巷道()结结识()结巴()曲哀曲()曲折()泥软泥()泥古()悄悄悄()悄然()答案:1.chìchùchēnɡtuípǐhuánɡxìnɡshēnɡxiāopànlíyànɡ2.zài/zǎixiànɡ/hànɡjié/jiēqǔ/qūní/nìqiāo/qiǎo二、按拼音填字组词彷huánɡ()辉huánɡ()huánɡ()恐斑lán()lán()言波lán()追sù()shuò()风sù()料河pàn()挑xìn()菜qí()答案:徨、煌、惶斓、谰、澜溯、朔、塑畔、衅、畦三、辨析词语1.寂寥/寂寞几天的旅程,在单调__________的沙漠旷野里,每当我们________时,他们就敲起手鼓唱起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