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及解释诗词鉴赏:《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郑燮,号___①___,___②___代着名书画家、诗人。本诗第一句用一个___③___字充分表现了竹子的___④___性格;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的生命力___⑤___;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_____⑥_______,进一步表现了竹子______⑦______的精神。【答案】①板桥??②清??③咬住??④坚韧??⑤顽强??⑥磨难很多??⑦坚定顽强【解析】这首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韧又强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___①___诗”。“闻”是___②___的意思。“官军”指___③___。这首诗通过写诗人______④______的感受,表达了广大人民______⑤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⑥______的感情。【答案】①快??②听说??③唐朝军队??④喜欲狂??⑤收复中原,统一疆土的爱国愿望??⑥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疆土重新获得同意而无比欢快。【注释】(1)闻:听说。?????(2)官军:指唐朝军队。(3)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4)蓟(jì)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4)涕:眼泪。????(5)却看:回头看。?????(6)妻子:妻子和孩子。??????(7)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8)放歌:放声高歌。(8)须:应当。????(9)纵酒:开怀痛饮。?(10)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11)便:就的意思。【解析】这首诗集中地表现出了诗人听见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个“喜”字。“喜”是贯穿全诗的主线。由闻喜讯而流喜泪,呈席态,唱喜歌,思喜归,喜始喜归,情势发展迅速,一贯到底,给人以强烈的喜不胜收情畅语快的感觉。全诗只八句,只有首句叙事,其余皆抒情。通篇采用赋的手法。火山般炽热的感情,借助赋的手法,痛快淋漓,一泻千里,迅疾如飞,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狂喜乐极的神态,而且也感染了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如何直舒胸臆,这首诗堪称绝唱,不愧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__①____的一首吟咏___③___的词,本词上片写___③___的夏夜,以鸟惊、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______⑥______写得生机勃勃;下片以轻云小雨、______⑦______和_____⑧_______的突然发现,表现_____⑨_______的乐趣。本词流露出作者对____⑩________和对______?______。【答案】①辛弃疾??②田园风光??③月明风清??④蝉鸣??⑤蛙噪??⑥黄沙道??⑦天气时阴时晴??⑧旧游之地??⑨夜行街道??⑩丰收之年的喜悦???农村生活的热爱【解析】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上阙:重点写晴朗的夜晚。词人抓住“明月”、“清风”、“稻花”、“蛙声”的特点,描绘了一个清朗、幽静、丰收在望的夜晚。词人从视觉上以“惊鹊”“别枝”突出月光之明亮;从听觉上以“半夜鸣蝉”反衬夜半清风之煦暖,以“说丰年”渲染“蛙声”之浑厚雄壮热闹;从嗅觉上以“稻花”飘来的芳香给人丰收的想象。简短四句话,寥寥几种事物的勾画,一个清朗、幽静、温馨、恬淡、悦耳、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凡是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似乎都可以从中体会到这一动人场景。下阙:这里与上阙不同,上阙写的是大环境,大背景,而这里词人笔锋一转,由远及近地叙写眼前的惊喜,“七八个”说明月光明亮,可见的只有几颗大而亮的星星在闪烁,可见夜之明朗。“两三点”说明雨点稀疏,一走而过而已,可见是随风而来的阵雨。然而,那也得避一避呀,于是想起原来这里曾经有一个茅舍小店,此时却看它不见,正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路转溪头忽见”,拐过一道弯路,走上小溪桥头,那座茅舍小店忽然展现在词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