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痛与不痛的秘密第1课时目标定位1.学习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了解针刺镇痛的知识,感受我国中医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2.学习本文使用比喻方法说明事理、结构紧凑的写作特点。3.培养学生准确迅速捕捉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基础精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晕厥.()②成瘾.()③针灸.()④脑啡肽.()⑤羟.色胺()⑥乙酰.胆碱()⑦穴.位()⑧癫痫.()juéyǐnjiǔtàiqiǎnɡxiānxuéxián2.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白字。①马啡()②相象()③长像()④大慨()⑤辩证论治()⑥侧定()马—吗象—像像—相慨—概辩—辨侧—测3.解释下列词语。①晕厥:②吗啡受体:③用武之地:④堡垒:昏倒;昏眩,暂时失去知觉。人和动物共有的专管止痛的部位。能施展能力的地方。比喻要用很大力气才能攻破的事物。4.近义词填空。①剧烈激烈大面积烧伤或其他疾病会引起疼痛。②因为由于存在着这些缺点,医生往往不敢轻易使用这种药物。③攻克攻占学术上的顽固堡垒,往往需要各路兵马从不同角度加以围攻,才有可能。④不仅非但针刺无效的,这两类物质产没有增多,反而有减少的趋势。剧烈由于攻克非但文本互动一、初步感知1.通读全文,理清镇痛研究的过程。①170年前德国科学家从鸦片中提炼出吗啡。吗啡有很好的镇痛效果,但有耐受性和成瘾的缺点。②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发现把极少量的吗啡注射到家兔的脑子里,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说明吗啡起止痛作用的部分就在脑子很有限的区域。③后来又发现吗啡的分子结构有左旋、右旋两种形式,只有左旋吗啡有止痛作用,右旋没有。使人们推想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专管止痛。④1973年发现“吗答案啡受体”,并证明人、猴、猫、兔、鼠等动物的脑子里都存在着“吗啡受体”。说明“吗啡受体”是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种动物所共有的一种结构,并使人们推想出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⑤1975年英国科学家找到了存在于动物和人的脑子里,作用与吗啡相似的物质,起名“脑啡肽”,揭开了“痛与不痛的秘密”。2.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解释中医针刺镇痛的科学原理。中医早就知道用针灸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疼痛性疾病,甚至可以用针刺麻醉的方法开刀做手术。针刺麻醉的原理之一就是针刺是引起脑啡肽产生和释放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把身体原有的与疼痛作斗争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包括产生出一系列化学物质来对抗疼痛。答案二、深层探究3.这篇文章介绍了镇痛研究的发展进程,但全文并不是散乱的成果简介,请思考作者是怎样将研究过程中的每个发现都紧密联系起来的?作者善于运用过渡句承上启下,比如第2段开头,“科学的道路是曲折的”;第3段开头,“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第4段开头,“发现脑啡肽的消息,在我国医学界引起的兴趣尤其强烈”。这些句子的使用,使得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让读者明确地看到了镇痛研究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答案4.这篇文章说明的是一个医学研究问题,专业性很强,但是普通读者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难懂,为什么呢?作者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比如说明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的差别时,写道:“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结构非常相似,就像人照镜子时看到镜中人像和自己一模一样,所差的只是自己的左手成了镜中人的右手。”又比如把“吗啡受体”比喻成一把“镇痛之锁”:“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是专管止痛的,但它上面挂着一把锁,只有左旋吗啡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把‘镇痛之锁’。”还有一处:“惟一的可能性就是,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可以去打开‘吗啡受体’这把锁;而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吗啡只是和它有相似的作用罢了。答案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我们只能说儿子长得像父亲,很难说父亲长得像儿子,但根据儿子的长相,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他的父亲来。”比喻的运用,使得专业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使抽象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课堂小结一、结构图解人们发现吗啡在镇痛时能使人成瘾人们发现了“吗啡受体”人们发现了存在于人和动物大脑中的“脑啡肽”人们发现人的大脑里“脑啡肽”的含量不一样人们发现只有当脑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