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戴望舒雨巷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课标要求三维目标教材分析1、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开篇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讲课文。单元说明中要求,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2、从课文本身看,《雨巷》是一首带有浓郁古典气息的现代诗歌,它的意象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抓住这点可以让学生拓展生发,掌握诗歌最重要的鉴赏方法——通过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学情分析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鉴赏技巧还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鉴赏方法。课标要求1.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感悟诗歌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2.过程与方法(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激趣导入→彷徨雨巷熟读顿悟→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走出雨巷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2)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教法情境教学法导读与诵读法拓展与迁移法学法自主诵读法联想与想象法合作和探究法交流与讨论法教学过程设计1.走进雨巷激趣导入2.彷徨雨巷熟读顿悟3.感悟雨巷合作探究4.走出雨巷总结拓展1.走进雨巷激趣导入课前请大家倾听流行音乐《丁香花》,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这样的导入设计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基础。2.彷徨雨巷熟读顿悟(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初步感知、把握诗歌孤独而惆怅的感情基调。(2)接着我要求学生品味本诗舒缓悠扬的节奏,整齐和谐的声韵。学生在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第一美—形式的音乐美及其成因,小组讨论后明确这是由诗歌韵脚,重叠句子,重复的词语造成的。3.感悟雨巷合作探究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和悟。品悟诗歌要从意象入手。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三个问题:1、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2、诗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3、诗人刻画一个忧郁的丁香姑娘,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3.感悟雨巷合作探究1、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特点的词语,概括这些意象的共同点?学生回归文本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雨巷:悠长、寂寥。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丁香姑娘: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冷漠、凄清、惆怅、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消散了……我:冷漠、凄清、惆怅。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共同点:调子都是压抑、低沉的、凄迷的,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意境。这就是本诗的第二美——意境的朦胧美。3.感悟雨巷合作探究2、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而不说成兰花姑娘,梅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出示梅花,兰花,菊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梅花:不畏霜雪,凌寒独放,浓郁芳香——高洁兰花:常青、独秀、幽香、素雅——清逸菊花: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孤傲3.感悟雨巷合作探究2、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出示丁香花的图片供学生理解)丁香颜色为白色或紫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美丽、高洁丁香未开时形状像结,所以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愁怨、易逝3.感悟雨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