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国语》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国语》简介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中国最大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国语》分为八个部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教学重点重点: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勾践灭吴原因。2.掌握重点词语(知、复、既、劝、遂、当)的含义及用法和重要句式。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课时:两课时。思路:概括情节,整体把握—重点研讨,深入理解—小结、检测,巩固强化。教学过程之一一、答疑,解决自读时翻译课文遇到的难点。二、根据理解,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1段:文种献策2段:越国求和3段:勾践臣服4段:准备复仇5段:国民请战6段:三战灭吴教学过程之二三、结合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文种是怎样论述为政必须“求谋臣”的道理的?2.对于越国求和,伍子胥和伯否各是什么态度?为什么?3.为了复国,勾践对外对内采取了那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4.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课堂小结本文叙述勾践灭吴的经过。勾践在对吴作战失败后,兵困会稽山,已是穷途末路,但勾践虚心采纳贤臣文种的建议,对外向吴国求和,“卑事夫差”,假装臣服,以保全越国江山;对内采取了鼓励生育、减免赋税、招贤纳士等富国强兵的措施,并且深入民间,与百姓同甘共苦,获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经过十年的精心准备,一举消灭了吴国,一雪前耻。(清代蒲松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巩固练习一、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课文。二、自我检测:完成课后练习二,先翻译句子,再辨析词义。掌握文言词语(知、复、既、劝、遂、当)的含义及用法。三、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