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被刺背景材料1893年4月,甘地为处理一起债务纠纷来到南非,在那里参加了当地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在南非的21年中,他把印度教毗湿奴派的仁爱、素食、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并受梭伦、托尔斯泰、鲁斯金著作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非暴力主义的理论。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领导在南非的印度侨民展开反对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黑色法案”和《亚洲人登记条例》的斗争,其间,他曾三次被捕入狱,但最终迫使官方作出了让步,非暴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当时他已是一位很有声望的社会活动家,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1919年,面对殖民当局否决印度自治要求、制造阿姆利则惨案和工农群众不断掀起的反英浪潮,甘地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为这一运动的开创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用和平的合法手段取得自治。1922年2月,乔里乔拉发生农民暴力反抗事件,甘地认为这越出了他所规定的范围,因而宣布停止不合作运动。但英国殖民政府还是逮捕了他,并判了6年徒刑。他在狱中写了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两年后因病提前获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于1942年3月派使节同甘地等商谈战后自治问题。甘地明确要求英国退出印度,并于8月8日再次发出不合作的号召,第二天,他与国大党执委会全体成员一起被逮捕,由此触发了全国性大骚动。活动遭到当局的暴力镇压。为抗议政府暴行,1943年2月10日起,甘地绝食三周,终于使被捕者获释。1947年8月15日,在印度联邦宣布成立之际,制宪会议特意向被称为“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印度自由的灯塔”的甘地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是此刻,这位伟人却因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团结起来而自责,在加尔各答绝食一天,并从早到晚在手摇纺车上纺纱,当时他已78岁。距此5个多月之后,这位老人遇刺身亡,他的尸体按印度传统方式进行了火化。终年78岁。甘地坐在纺车旁边读书的情景甘地抨擊把知識與勞力分為兩極的觀念。他鼓勵勞動,不管在南非的農場、印度的修道院、英皇的監獄中,他並未減免自己清潔環境的工作。他為修道院的孩子訂製桌椅、編織草鞋、紡紗織布,同時也帶領印度三億人民爭取民族自由。勞心者不該因治理而不服務,勞動也不是專屬勞工的天職。甘地對生命充滿無私的愛,他愛受苦的賤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挑戰種族制度,喚起印度圣雄甘地遇刺身亡后举行火化。图为他的秘书兼信徒贝里兹凯凝视着被熊熊火环绕的遗体印度人公平的對待自己的同胞。他愛敵人誤入歧途的靈魂,深信人人具有善性,他要引出人心中的善性,使雙方互信互愛。他也愛純潔的孩子,總是挪出時間和修道院裡的兒童玩。洒满花瓣的圣雄遗体在火化前一刻供人瞻仰最後,甘地雖然無法拯救他的人民,他心愛的國家分裂了,他關愛的農民依舊貧窮,但他的精神卻永垂不朽。甘地小時候雖然曾犯許多錯誤,但他勇於認錯、改過自新的意志力,令人敬佩,我們要學習這種精神。我也很佩服甘地關懷別人的精神,現在的社會越來越自我,都快失去“關愛”他人的心了,大部分的人一點都不懂得禮讓對方,整個城市好像變成了一個“黑社會”,如果大家都很有愛心,有困難時,互相幫助,有禮貌、守規矩,那豈不是完美無缺了嗎?真希望我的願望能實現。印度总督由保镖护卫着前往参加甘地葬礼整体感知课文:1、本文是篇事件消息,消息的构成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联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一文,说说这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哪里?导语(第1自然段):甘地被刺,印度举国悲恸惊恐。主体(第2---第15自然段):主要写了甘地被刺事件的来龙去脉。结尾(第16段):甘地被刺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反应。2、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叫“导语”。它要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它包含事件的基本要素,那么这个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人物:甘地。时间:今天。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地点、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作用: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