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请您品评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一、朗读体验二、分析上阕,品评赤壁风光。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赤壁美景的特点是:“雄奇”。乱: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海与岸搏击的力度卷:写出波涛力量之大阔大的雪浪图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疑问一:根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为何苏东坡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如此雄奇险峻?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风起云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词人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曹操张飞张飞孙权赵子龙二、分析下阕,关注人物形象问:苏东坡笔下的周瑜有着怎样的形象?疑问一:查《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时得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孙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这里“时”是指建安三年,周瑜24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事隔10年之久……(选自陈迩冬《苏东坡〈大江东去〉》,《文学知识》1959年12月号)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却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是苏东坡记错了史实,还是苏东坡别有寄托,为了艺术表达的需要,对史实作了特殊的处理?疑问二:苏东坡笔下的周瑜是儒将,还是武将??“羽扇纶巾”,这个打扮在当时是儒雅的表现。汉代的服饰规则里,贵族和官员要戴冠,峨冠博带,是所谓汉官威仪。但是到了东汉末年,贵族和官员开始时髦穿戴平民的服饰,这就是戴头巾。如果是军事将领,而一身平民的服饰,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采。请您欣赏“火烧赤壁”片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下阕:小乔初嫁年轻得意雄姿英发人才出众羽扇纶巾风流潇洒谈笑间自信乐观强虏灰飞烟灭从容破敌苏东坡笔下的周瑜的形象风流儒将英雄周瑜疑问三:《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儒将风度。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背景资料】1079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绝,最后,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10821082年,苏轼年,苏轼47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周瑜:年龄:婚姻:外表:职位:际遇:苏轼:年龄:婚姻:外表:职位:际遇:34美女相伴英俊儒雅东吴都督功成名就47屡遭不幸早生华发团练副使功业未就【资料补充】《东坡题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苏轼对此颇有同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三、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色调灰黯,格调低沉,反映了苏轼思想中消极颓废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提示:可以联系《赤壁赋》)【资料补充】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