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个性轻舞飞扬千教万教教人说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回顾以往儿时的课堂,只能算是教师的“独白”、“训话”。面对教师的“独白”,学生或是噤若寒蝉,万马齐喑;或是一味迎合,言不由衷。课堂上,多的是教师的明确表态,少的是教师的真诚倾听;多的是教师的激昂陈词,少的是教师的热情鼓励。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灵动的、鲜活的生命体。笔者进入课堂前,就提醒自己: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笔者深知一旦教师发话,学生的“向师性”“可塑性”等“教育心理学”上说的特性便会马上暴露出来。而我们要的应该是孩子们的“真本性”“原我性”“个性”,让学生的个性“轻舞飞扬”。(案例)一次习作交流活动,请了几位语文教师参加:请第一组代表交流《喜欢不喜欢》——“人人都有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我喜欢央视《实话实说》栏目那个一脸坏笑的主持人崔永元。他在电视上一露脸,我就想喝‘可乐’;我不喜欢上班会课,一上班会,我就想说,老师,我要上厕所!”“掌声有请老师点评!”主持人兴高采烈地说。“我喜欢这位同学的率真与坦诚,他说的是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走过去和他握了握手。第二组推出《对称》——学生代表按捺不住激动。“一次,老师让我们用‘对称’说说人体,同学们说了许多,我站起来脱口而出:人的屁股是对称,妈妈的乳房是对称的。”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大惊失色。课后,老师找来家长,家长闻知我在课堂上‘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就和老师齐心协力教育我。我一直在想:我究竟错在哪里?”一位资深教师说“孩子,你没错!童真是自然的天性,是毫无装饰的美丽,谢谢你们,打开了个人‘写真集’,让我重拾童心,让我回归童真,让我分享美丽!”教室里掌声经久不息……(反思)真正的教学应该是个性化的教学,是有特色的教学。反之,无特色的教学,必然缺失学生的个性、灵性。在这种教学中,不会有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教师没有感情,学生不会激动;冷漠的面孔,冷冰冰的语言,冷清清的氛围使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缺失了生命的激情。此时,师生的心灵之扉都已紧闭,彼此都在违心地说着大话、套话、空话、乃至假话。当前,我们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共性,恰恰缺少了自己的东西,其实正是缺失了个性。当“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刹那间,突然出现了一种“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学生的理由是“动画片里不都是这么说的吗?”,试问:我们能说不可以吗?新课程观认为,人即目的。课程就是为了培养人而建构的。课程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这就是课程的人文价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具有独特性、自主性。正如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注重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一、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轻舞飞扬”㈠捕捉个性。就是要抓住和挖掘课程中蕴涵的个性。《社戏》一课中,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六一公公宽厚、淳朴、好客、热忱;桂生的殷切热情;阿发的无私品质。这些无不是个性在小说人物中的生动展现。㈡把个性唤醒。就是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个性。课程蕴涵的个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中个性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课堂实践:师问:《社戏》一课中,你们喜欢谁呀?为什么?生甲;我喜欢双喜,因为他最能干。师:真好,有了本领应该造福于民,做有意义的事情。生乙:我喜欢迅哥,因为他安分守纪,不像其他小伙伴那么调皮。师:看来,人安分守纪也是一种品质,我们这个社会就需要一批勤勤恳恳工作的人。生丙:老师,我喜欢阿发,因为阿发大公无私。师:哦,大公无私,多么好的一种品质!)学生心中原本就有着个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职责,就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唤醒这种沉睡的个性,不断地去培植这种柔弱的个性,使之慢慢地滋生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来。㈢交换感性的体验,在对话中凸显个性。就是要用教师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笔者在执教朱自清的《春》时,当学生说一年四季中最喜欢的季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