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分层教学三步走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让语文老师们很头痛的一件事,老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迷迷糊糊。不要说写出真情实感了,有的时候连最基本的记叙类文章也写得很零乱。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能从生活中去寻找作文的题材,在书本上学习写作的方法,将生活中积累的和书上学到的,结合自己的感情,用流利而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会写作文呢?我做了一下尝试:一、走出来1、兴趣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我们传统的教学就固于书本知识和课堂,没有将学生的思绪放飞。从而导致学生怕作文,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让他们爱上作文,而不是害怕作文通过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网络互动的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2、走近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一再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如果不让学生去实践,又怎么能培养他们的作文能力呢?例如:我在给学生指导写人作文的时候,我曾从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一一讲起,甚至给同学们罗列了很多的关于写人方面的词语。但结果是学生的作文写得很“假”,甚至有的同学只是用老师给的词语进行造句,然后连“连句成篇”,于是,我带着学生到了街上,让他们去购物,去逛街,但布置了任务:“观察你所遇见或看见的人的语言、动作,外貌等人物特征”。回来后重新布置作文。有的同学就写到“:卖冰激凌的老奶奶脸上的皱纹记录着她卖冰激凌的数量”。多么深刻啊!还有“一个残疾人匍匐在车上,用乞求的眼神看着大家”。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深入实践是最佳的一种方式。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二、读进去陶行知曾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要学生去读教科书,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的传统的做法,但我这里要说是如何去指导的问题。1、读懂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它的基本意思,包括字词句段篇。首先从最根本的字做起,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就是一大困难。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将字形象化,让难的字变得容易起来。用联想法,迁移法等方法辅助学生的记忆,而不应传统地从读音、笔顺笔画,甚至让学生抄写几十遍这样做。对于句子,我们应联系生活,让学生将自己平时的话转化成书面语。例如:同学们平时说“:你长得好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说“你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美丽”。这是我们四年级学生说的一句话。让学生读懂教材,关键的是在意思上明白教材中所给的含义,但不能局限于教材的表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更深层的意蕴中去理解教材,用生活这本活书去激活教材,让我们的教材变得有活力让课堂变得有生机,让学生变得有兴趣和收获。2、读出感情来文字就是我们的感情的载体。如何让学生从文字中去理解作者的感情,这还得从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起:“在小学里,你要教会……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这就是告诉我们教师,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让他们漫无目的的去读,而要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思考、去体悟、去领会,去发现作者透过文字掩藏的东西———感情。3、学会积累学生在写作的时候遇到的第一问题就是心中想到了,但笔里却写不出来。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积累的知识不够,包括字词的积累和写作方法的积累。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因在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积累的方法很多,我们常用的方式是让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摘抄书本上的经典语句,写写日记等。其实我们还可以用造句的方法,若单独让学生去识记一个词语,他们会感觉到枯槁,我们不防让他们每天用两到三个词语进行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