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部工作标准今年10月,cpi涨4.4%,创25个月新高,农产品价格如脱缰野马,除了农产品价格集体上涨外,人们发现,吃、穿、住、行的价格都在上涨,其他各类商品也有“全面开花”的涨价态势,物价因素正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农产品价格的“接力赛”可谓“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而在多数市场人士看来,物价的疯狂与货币发行过量、成本推动、临时性因素、游资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农产品价格是百价之基,人们通常把农产品价格上涨看成是通货膨胀的重要推动因素,各种农产品轮番涨价,必然引发人们对通胀的担忧。为此,近期国家密集出台措施控制物价上涨。1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四项政策措施;19日,央行在10天之内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抑制通胀走高;20日,国务院又发布了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16项措施(以下简称“国16条”)。至此,多种农产品价格连续下滑。今年物价上涨超出预期“今年的农产品价格是一波一波地涨。”黄河一路附近一大型农贸市场张姓经销商坦言,大部分产品基本在波动中一路上扬,比如大蒜,从5月底到6月中旬市场度过一段观望期后,价格再次上扬,自6月中旬开始,大蒜交易迅速升温,直径5-6厘米价格均在5元/斤,此后的价格一路飙升,10月中旬至8元/斤左右,而当大蒜价格趋于稳定时,绿豆等产品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价格冲击波,就这样一轮轮地价格上涨。对价格的上涨,消费者更是有着亲身体会。“现在除了工资不涨外,还有什么不涨价,就两天的时间,西红柿由2元涨到2.3元、圆葱由1.3元涨到了1.5元。”22日上午,在渤海十路附近一农贸市场选购蔬菜的孙姓消费者向本报抱怨,蔬菜等农副产品的价格一路上涨,自己有些吃不消。而涨价接力赛并没有因消费者吃不消而停止,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苹果、土豆甚至大宗产品,并没有出现减产的现象,价格也照涨不误,近期土豆也以价格翻番的势头接过涨价的接力棒。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也说明这一点,消费者所面对的物价格局也越来越复杂。本报梳理发现,早在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全球市场基本表现为需求不振。受此影响,我国物价一路走低,上演“十连阴”,cpi到11月才终于转正。cpi转正,是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证明,但也带来了普遍的通胀预期。转入2010年,按照部分专家年初的分析,今年影响物价向上向下的因素都有,到7月份以后,随着翘尾因素的逐渐回落,物价将会呈现“缓慢回升,前高后低”的格局。但前10个月物价的实际运行结果出人意料,在7月份cpi涨幅达到3.3%后,并没有逐渐回落,而是一路攀升到10月份的4.4%,走到25个月来的新高。多种因素影响物价上涨在消费者感叹物价上涨压力的同时,对于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经销商以及业内人士均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批发价涨,我们只能跟涨。”一名刘姓蔬菜商贩坦言,自己销售价格不涨,就很难赚到钱。一些大的经销商则认为是天气和人工成本等因素惹的祸。“干旱、洪涝等灾害致使一些农产品价格上涨,源头价格上涨了,向外批发的价格就要跟涨,再加上人工成本的上涨。”上述张姓经销商告诉本报,今年蔬菜价格上涨主要还是灾害天气导致的,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相关产品的价格明显上涨。在此之前,在不利天气等因素的诱导下,农产品市场一度成为“蒜你狠”和“豆你玩”的市场,包括大蒜、绿豆甚至玉米等成为引发农产品价格走高的一个个导火索。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苹果、土豆甚至大宗产品,并没有出现减产的现象,价格却照涨不误,而游资被认为是造就多样“天价”农产品的原罪。近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热钱炒作、货币发行过量和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天气等四种原因导致了今年的物价上涨过快。今年绿豆、大蒜和棉花等都出现价格上涨,存在资金炒作的因素,出现囤积和恶意炒作绿豆、大蒜的企业。目前全世界普遍存在货币发行过量的问题,特别是最近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国际市场上大部分商品价格在急剧上涨,棉花和白糖都明显上涨。今年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出现上升,我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