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永兴小学学科教学计划学科:数学班级:二(5)班施教者:刘晓华执行时间:2013.9~2014.1基本情况解析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经过了一学年的深入了解,我对班里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了解。经过了一学年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教学要求1.知识和技能方面⑴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数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⑵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能用折、剪、拼等方法把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2.数学思考方面⑴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数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初步的数感和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⑵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⑶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3.解决问题方面初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理解题中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4.情感与态度方面主动参与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中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养成主动克服困难、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教学措施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3.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4.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进度安排单元周次教学内容课时教学重点、难点一1~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6重点:1.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数和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2.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3.理解乘法的含义,熟记乘法口诀,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相应的口算。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4.理解除法的含义及口诀求商。5.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6.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物体的位置。难点:1.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的选择笔算和口算的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2.在剪、折、拼等活动中感受相关平面图形间联系。3.理解乘、除的含义及口诀求商。4.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测量和估计线段、物体的长度。5.能判断从左右两个方向看到的视图。二3~4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4三5~8表内乘法(一)13四9~11表内除法(一)9五12~13厘米和米4六14~17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14七18观察物体2八19期末复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