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5-8单元1.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苏联史》材料二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三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材料四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岳麓版新课程教材《历史》必修二请回答:(1)材料一是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什么政策而言的?材料二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3分)(2)据材料三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3分)(4)综观两国对经济的调整与完善过程,其手段有何共同之处?从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分)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分)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1分)(2)由提倡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2分)(3)积极意义:扩大就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材料;保护农田;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任意三点得3分)(4)相同之处: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启示:经济发展模式要因时而变。(2分)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经济“调整(或退却)”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材料三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1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是指什么?“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为“后退一步”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2)材料二中罗斯福认为“必须退却”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如何“行动”的?这一行动开创了什么经济模式?(3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3分)(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分)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危机(1分);措施:实行新经济政策。(1分)(2)原因:1929年的经济危机;(1分)行动:实施罗斯福新政。(1分)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国家干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