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读课文2到5小节,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2.再次品读课文,你又从哪些方面看出来呢?划下相关语句,想一想。学习单:热情好客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出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了,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1.洒脱是什么意思?能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吗?2.“听不见声音,看不见什么”,却有“忽飞忽落的小鸟”。文中的表达是否前后矛盾?“以动衬静”,请仿照这种表达方式写一句话。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说明:“彩虹”说明: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无论是风光美,还是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草原这是一片辽阔的草原被深邃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恒久地拥抱这是一片美丽的草原有柔柔的小丘,清清的河水,细细的点缀这是一片生机的草原任健壮的骏马,雪白的羊群,快乐地驰骋这是一片希望的草原有圆圆的毡房,牧人的笑脸,灿烂的绽放我爱你,神圣而美丽的草原你是华夏土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