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1.[2019·山西安康高一月考]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从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权力的转移,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这两个变化()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B.顺应了人民的普遍要求C.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解析:权力的转移打破了血缘世袭的贵族政治,兼并战争的发展导致中央集权制的确立,郡县制的实行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故答案为A项。答案:A2.[2019·江西南昌二中高一月考]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考证这是墓主准备上报给秦始皇的有关当朝官员的监察报告。据此推断,该墓主人生前可能任职()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军机大臣解析:在秦朝的中央官职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该墓主人生前可能任职御史大夫,答案为B项。答案:B3.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分封制B.增强地方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D.打破世袭特权解析: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目的是加强对六国王子皇孙、富豪的控制,削弱他们的实力,体现的是秦朝统一后对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表述与材料的意思正好相反,排除。D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答案:C4.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解析:“公天下”至“家天下”是由原始传说时期进入国家的转型,故A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专制转型,故B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由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型,故C项错误;封建转向帝制,是分封制下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向以一定才能选拔和考核的官僚政治的转变,故D项正确。答案:D5.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A.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B.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中央松散管理地方的形式D.中央派出机构管理地方的形式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的差别,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故A项错误;通过郡县制中央的命令可以一级一级地下达,一直到达乡里,故B项正确;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故C项错误;郡县由皇帝或朝廷任免的官吏管理地方,并没有派出机构管理地方,故D项错误。答案:B6.[2019·湖北孝感高中测试]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C.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有效信息表明,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巩固统一措施的推行和落实,有利于巩固新政权,故C项正确。答案:C7.“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A.完成了国家统一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修筑了万里长城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解析:秦朝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后世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和完善,故选B项。A、D两项并非秦朝的特例,故排除;修筑万里长城是秦暴政的表现,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深刻且持久的印记”的内涵,故排除C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