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张家界模拟)《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解析:选C。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业工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此时农业发展的标志,题干中未提及,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耕者必有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可以看出齐国农业生产工具相对齐全,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2.(2019·安阳模拟)下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据下图可知()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解析:选B。根据题意得出此时的农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此耕作方式开始出现是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铁犁的推广情况,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3.(2019·邯郸摸底)下面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截图,该截图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薪炭三月……可粜黍。买布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五月……粜大小豆、胡麻。籴穬,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D.无须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解析:选B。汉代田庄是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与材料中“内部交易情况”不符,故A项错误;田庄的产品种类丰富,材料中“汉代田庄内部交易”表明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手工业生产数量和规模,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没有涉及同外部市场联系不等于无须联系,故D项错误。5.(2019·湖南高三六校联考)历史学家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小农经济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是指()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经济重心渐趋南移C.工商业经济的繁荣D.新型生产关系产生解析:选B。结合题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横向发展表现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步转移到南方,B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与土地兼并严重无必然关系,A项错误,排除;工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农业经济的横向发展无关,C项错误,排除;这里的新型生产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题意无直接对应关系,D项排除。5.(2019·昆明一中高三检测)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A.权力平衡的需要B.边患局势的变化C.经济重心的转移D.城市人口的增加解析:选C。这一现象和权力平衡无关,而是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故A项错误;该现象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和边患局势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地位日益变得重要,所以隋炀帝和唐高宗经营其为东都,故C项正确;材料现象是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无关,故D项错误。6.(2019·河南省名校联盟联考)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A.促进经济恢复B.增加国家税收C.打击土地兼并D.确保制度延续解析:选B。西汉时期,国家征收赋税既有人头税,也有户头税,因此严格限制户口,主要是为了国家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7.(2019·济南高三质评)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