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院感工作计划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一、内镜室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洲,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二、内镜室的医务人员按“标准预防”原则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操作。三、分设单独的内镜清洗消毒和诊疗室,保证清洗消毒与诊疗工作分开进行。清洗消毒室应保证通风良好,内镜诊疗室应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四、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应分开。五、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六、内镜及附件的配备数量应与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水平要求,保障病人安全。七、使用后的内镜必须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水洗、酶洗、清洗、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保证消毒效果。八、内镜及附件应一用一消毒/灭菌。清洗纱布应一次性使用,清洗刷应一用一消毒。九、采用戊二醛进行内镜消毒时,应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全部浸泡于消毒液中,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胃镜、肠镜浸泡时间不小于10分钟,支气管镜浸泡时间不小于20分钟。并做好记录。十、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必须对吸引管、清洗槽、冲洗槽等进行清洗消毒。十一、内镜储存柜应保持清洁,每周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一次,并做好记录。十二、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应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第1页共7页登记内容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及操作者姓名。十三、每月对灭菌物品如活检钳、细胞刷进行生物监测,每季度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以及消毒后的内镜进行生物监测,保留原始记录。结果超标时应认真查找和分析原因,并及时反馈。十四、医‘疗废弃物分类收集,统一回收,做好交接记录,并签字认可。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管理制度一、艰据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医疗废物目录分类》中医疗废物分类的要求,对医疗废物进分类收集,做好医疗废物安全管理工作。二、科室应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别置于医院有警示标识的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袋或容器内。三、在装医疗废物之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袋或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四、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五、检验科、中心实验室及各科实验室医疗废物中的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性废物,应当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六、放入专用包装袋或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七、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表、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专门机构处置。八、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消毒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九、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第2页共7页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十、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理。十一、当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塑料袋用绳子扎口,容器将盖口拧紧,使包装物的封口紧实、严密。十二、专用包装袋或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十三、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袋、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并有中文标签,填写内容包括:科室、日期、类别及特别说明等。十四、做好医疗废物的登记,每日与运送人员互相填写交接记录,避免医疗废物的流失,保证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门诊、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一、儿科门诊设单独出入口,建立预检分诊。二、门诊、急诊各诊室应设置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及手消毒设施。三、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前后洗手或手消毒。四、各诊室应保持清洁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