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总结是必须的这是近日在我们校长发展沙龙QQ群里的一则读来令人心酸的笑话:在阴晴不定的六月底,一个老师倒在一堆打印好的文件中,同事猛扑上去,拼命摇醒:“同志,你醒醒啊”,他虚弱地微睁双目,颤抖的右手努力去捡散落的纸张,吃力地挤出:“这,这是我的班级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学科教学总结、带导总结、教研组总结、结对总结、课题小结、专题总结、主题总结、个人年度小结、个人三年规划、个别化学习观察记录、多媒体使用记录、专用教室使用记录社团活动记录,各科成绩汇总、个案追踪、家访记录、安全工作总结、消毒登记汇总、学生评估手册、学籍卡登记、德育渗透材料、培优扶差总结、课外活动总结、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政治学习材料、业务学习材料、听课记录各类计划总结及配套记录、照片、反思和总结......请,请一定代我转交组织”。说完又陷入了昏迷。同事含泪晃着他的身子:“同志,同志,你醒醒,醒醒,组织还还...还...还有要求,还...还...还...还得上交一份电子版的!”可以说,这则笑话是我们教师工作生态的一种揶揄式描摹。的确,很多无谓的记录总结耗费了我们校长教师大量的宝贵时间。有的是为了迎接检查验收,纯属形式主义,如培优补差记录和总结等;有的则是为了发生安全事故追责时,作为学校已经作为了的举证,是避责的需要;有的则是工作的常规使然,如班务总结等。不论有用无用,只要提起记录或总结,我和绝大多数同行一样,很是反感甚至提到总结我就头痛——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我总穿梭在各种各样的总结、汇报材料之中,八股式的公文,甚是痛苦。但是,周二经历了高级职称初评和“国优、省优”初评推荐两个评选活动之后,我对记录、总结的看法略有改变,我觉得,有些记录或总结是必须的。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大多数属于“瓜熟蒂落”的对象,所以翻阅申报材料时就很顺手,也索然无味。多数论文是花钱买版面的,《小学教学参考》、《小学语文教学·园地》已经属于高端杂志了,还有多种从未听闻的杂志厚达一两百页,掂着沉甸甸的,是“掷地有声”的砸人利器。科研课题材料也很一般,除了在证书上有个名字外,很少看到有质量的研究成果——除去自然的成熟,比较难觅自觉自主的成长。申报“国优、省优”者的材料就大不一样。我只不过是个搬搬材料的工作人员,但看到装帧整齐的厚实材料,也怦然心动,心向往之,禁不住翻阅学习。专业杂志上的高质论文,高层次的优质公开课、获奖课,各类高层次表彰,丰厚的科研成果等,使我脑海中浮现出申报者青灯黄卷孜孜以求的伏案背影,感受到材料中浸透着“奋斗的泪泉”和“牺牲的血雨”。我们经常抱怨晋级、升职、表彰等机遇与己无缘,羡慕他者的幸运,殊不知幸运的人只不过比我们多总结了一会而已。做班务时多记录、多总结,不断靠近学生,不断优化教育手段和方式,教育工作取得同事领导认可的成绩,也许就多了一张区级市级优秀班主任、辅导员的证书,就多发表了几篇教育叙事,多了几个另自己欣慰的好学生。上课后多总结,发现问题,思考对策,明天改进,再总结,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也许,就形成了个人的教学个性或风格,多发表了几篇教学案例或经验文章,多上了几节高层次的公开课,班级平均分又提高了一点点……其实,这些我们都可以做到,只要牺牲一点看八卦手机新闻的时间。每逢期末,我们不妨总结一下一学期一学年的工作,彼此交流一下,就能发现彼此之间的差距,差距给我们压力和动力。也许,下一次的总结,我的就可以充实起来靓丽起来甚至辉煌起来。对总结的烦恼,一面是因为总结过多过滥,还因为我们对待总结的态度。应付的态度下,任何总结都不具有实用意义,只是徒劳。如果真正视总结为承前启后的载体,总结便有了嚼头,有了意义。调进城区学校的同时告诉我,学科分管主任做事很严谨,每次抽测或模拟考试,必定要召开质量分析会。会上,除了学科组长,就是这位主任发言,教师是不必讲话的。只不过事先,主任要求各班教师认真分析试卷,并做简要的书面记录递呈上去。主任对老师们的记录一一浏览,再抽取各班试卷认真查看,然后汇总成书面分析材料。质量分析会上,主任就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