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思想文化历史变迁及创新1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思想文化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是在政府的支持、培养和直接管理下发展起来的。我国政府对待竞技体育的根本态度以及发展竞技体育的方法论等意识领域内涵即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思想文化构成,这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观动因,也可称作我国政府和社会的竞技体育意识。其具体内容包括了我国坚持和发展竞技体育文化的基本观念、根本态度、核心价值导向和重要思维方式。2新中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的思想文化变迁及其特征2.1竞技体育思想形成初期:意识单纯化(1949~1978年)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在国际上还深受西方国家的排斥和抵制。为了在国际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开拓与国际间交流和合作的环境,十分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来展示新中国,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这个新兴的国家,记住她的名字、特征和形象。而竞技体育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这就是赛场上的奏国歌升国旗。因此,利用竞技体育的这一特殊文化活动形式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形象,为国家的政治目的服务,这正是当时我国参与国际竞技体育大赛的重要政治诉求,充分体现了当时我国竞技体育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意义。195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了奥运会。但离开幕式只有2天时国际奥委会仍然拒绝新中国参加奥运会。后来国际奥委会在赫尔辛基开会,以33票对20票通过了邀请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决定。当邀请电到达北京的时候,赫尔辛基奥运会已经开幕。此时,周恩来总理就对中国代表团出征赫尔辛基的意义作出了批示:“一定要去,告诉大家,把五星红旗插到奥运赛场就是胜利”[1]。1952年7月29日,“迟到”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在赫尔辛基奥运村举行了升旗仪式,期间还参加了一些社交活动,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在赫尔辛基掀起了一阵“中国热”,许多国家的运动员都为能够得到一枚毛主席像章而感到荣幸[2]。1952年6月20~24日,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上,第1页共6页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分别为成立大会作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普及人民体育运动,为生产和国防服务”的重要题词;大会通过的章程中明确写道:“本会宗旨是在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共同纲领第48条:‘提倡国民体育’的规定与人民政府有关发展体育的政策,协助政府组织、领导并推进国民体育运动,为增进人民身体健康及为国防与生产服务。”[3]题词内容和大会章程充分体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基本思想。1959年,容国团为我国获得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激励和鼓舞了运动健儿为国争光,还激励着中国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奋发向上。随着第1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便形成了“为国争光”的意识核心。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僵持,揭开了两国改善关系的序幕,最终促使尼克松访华实现了中美建交。在“乒乓外交”之后,联合国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乒乓外交”的成功,体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功能的拓展,在原来单一的“为国争光”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为政治外交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思想早期形成阶段,保家卫国、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在国际舞台上为政治外交做贡献等,组成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意识体系。而总体来看,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服务政治为根本目的,体现出当时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思想结构简单、性质单纯的基本特征。2.2竞技体育思想文化的发展时期:价值多元化(1979~2008年)1978年以后,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社会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迅速,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不断完善。在思想文化领域,价值观念体系的重整,使得开拓创新、改革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成为了时代典型,也相继出现了信息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代价观念等等,这些也为指引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提供了较为广阔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思想一方面继续了为政治服务的理念,强调要通过奥运会、世锦赛等大型国际赛事的渠道,以第2页共6页金、银和铜牌的数量及奖牌数名次排位的形式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