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念与行动间寻求新的链接点心得体会范文蓝色的封面,彰显着冷静,更蕴含着智慧;那些舞动小手的孩子,连在一起,成为世界的主题;金黄的书名仿佛透着一种华贵,尤其那个带引号的“管”字,一下子就把眼球吸引住了……这是我拿到这本书时的第一感觉。满怀期待,在那个午后,在掩映着绿树红花的石凳上,慢慢走进去,心里渐渐不能平静。这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从课堂纪律到作业的管理,细致而真诚,缜密而智慧。再加上作者那平实的语言更让人感到亲切,一下子拉近了与西方教育同行们的距离。教育的主题不分国度,为了人,基于人,成全人,在这样的主题下派生的种种技术,隐含着更为深刻的东西。分明读出了专业的味道,更体会到了态度的巨大能量。那种专业不是纯粹的教学骨干,不是单一的教育能手,而是在积极的教育态度下所采取的有效而人文的技术影响。从容而温和的教育态度,让我们对教育技术有了更为科学的思考,每一种教育行为都凝聚着教育者的智慧,都浸润着为师的情怀。也正是在这样技术的反复的锤炼与实践中,我们的态度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从这样的意义上来看,更愿意把技术理解为教育者情怀的一种表达,态度的一种展现。正如李茂老师在前言中所说:“如果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心中有一个清晰、明确且坚定的专业态度,那么,他在考虑具体问题的处理方式时便不会迷失方向。”在教育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彷徨与迷茫从来没有离开有责任心的教育行者们。专家的报告,高屋建瓴,高高在上,却与教育的现实处处剥离;教师的生活,忙忙碌碌,碌碌无为,疲于应付学生以及各级的检查与“指导”。《今天怎样“管”学生》中充满智慧的各种管理措施方法,无疑实现了教育理念的轻松落地。把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渗透到具体的行动中,用妥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的成长。这样的“管”,不加引号怎么能行。由此而想,技术正是理念与现实中的那架梯子,间接而深刻,优雅而从容。技术背后的人性化熠熠生辉,技术蕴含的智慧也同样令人赞不绝口。单单如何向第1页共3页学生发出非语言的警示,就罗列出了二十一条方法,不雷同,不粗暴,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在这里都是绝好的教育资源——不得不佩服这些同行们卓有成效的研究。透过这些有效的技术实践,慢慢地教育者就会发现创造新的方式,和学生进行这样艺术的交流,是教育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势必会改变教师的教育心灵,萌生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在西方同行的教育实践中,一个个细节的关注如珍珠般闪光。最细微处,最见教育的本真。“教师在面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时,可以向学生明确的说出他希望学生怎么做。该技巧的核心是把重点放在教师所希望的行为上,而不是学生的问题行为上。可以说‘我希望你……’‘我需要你……’‘我期待你……’……不要说‘我希望你不要再……’”这样的例子在书中,随处可见。一句话,都值得如此咀嚼品味,这样的教育说在嘴上,暖在了心里。透过上面的这个例子,不禁想:细节背后是什么。是一种人文关怀,是一种专业素养,更是一种研究的态度。由心理学做支撑的研究,更容易从人的角度出发探寻学生的需要,艺术的技巧就会慢慢呈现出来了。当然,细节中体现的也是一种专业素养,如其他行业一样,教育也需要有很强的专业性。医生在手术台有同行关注,必然要努力提高专业素养;律师在辩护现场唇枪舌剑,不专业不行。而老师呢,多少的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其手中,却因为可以闭门从教,专业不思进取,实在是一种遗憾。在很多课堂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是帮助,不是悲悯,而是控制。只要能够让若干孩子老老实实的坐在那里,就仿佛找到了为师的尊严,殊不知,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痛楚与叛逆正在酝酿生成。在书中的这一条条细节的思考与实践中,把学生真正放在了人的位置。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源于此,每个细节都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令人感佩。读这本书,有一种深切地感受:细节决定成败,那么这种专业的教育素养也定会成就未来。走进这本书,耳目一新的感觉,那是因为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美妙的教育之窗。在这扇窗子里,有五花八门的奖励措施,有详细缜密的流程,更有应对各种教育危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