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李晓凡校长的“内化师德”及“赏识与批评的艺术”-------记全国中小学德育创新与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罗天来2012年9月22、23日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学习之心,在中山市委党校认真聆听了李晓凡、杨敏毅、郑学志和张景浩四位专家的讲座,四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校长)的讲座就好像一石激起了千层浪——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通过班主任培训,我懂得了要做好班主任,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李晓凡校长提出“内化师德——当代德育新坐标的支撑点”。现今的师德追求的是一种内化和外化的统一,她包涵教师的思想境界、理念、行为、业务水平等内涵,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具备内在有张力,潜在有魅力,外在有活力。正如李晓凡老师所说教师无小事,事事是楷模,做好每一件小事是教师最光荣的事。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教师的言传身教主要意义上说实际上是教师良好心态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学会拥有自信、乐观、坚强的心态、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勇于认错的心态、尊重理解学生、与人为善、充满爱心、真诚交流的心态、纯洁、公正的心态、刻苦钻研、积极向上的心态,要不断的内化自己的师德修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人民教师。说句实话,我觉得李校长的每句话都让我难忘,但最让我难忘的是李校长的教育三部曲:情感投入、放大优点和合并同类项。李晓凡校长讲座中也说过:“赏识与批评的艺术是一双离不开的兄妹。”我认识到:为人师,就要言传身教,身正为范,要用心、用情感去教育。只有善于发现,才能了解学生,才能更懂得如何去爱护自己的学生,如何与他们交朋友。只有懂得暗示,才能给予一定的肯定,不伤害孩子的自尊,才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只有乐于倾听,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进行更贴心的交流。我更坚信:作为学校管理人员,级组长或班主任一定要懂得赏识与批评的艺术。李晓凡老师主张,班主任要理性宽容,表现在赏识有度,批评得法。要想搞好赏识与批评的艺术,分三部曲:一是情感投入,二是放大优点,三是合并同类项缺点。要想使情感投入,班主任需要认识到,孩子犯错是成长的规律。在找学生谈话时,不与孩子形成对立局面,要让孩子坐自己旁边。适时的充满爱和关心的抚摸,也许会给孩子最有力的肯定与支持。另外,对孩子们的优点要努力观察,予以放大。对待他们的缺点,要懂得斟酌言语,不可过于尖刻。伤害孩子的自尊,有时候,后果真的不堪设想。既然我们伤不起,那么,何不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说话的三要素:该说时会说,水平;不该说时不说,聪明;知道何时该说何时不说,高明。从李老师的身上使我明白了:“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爱是教育的源泉;爱可以创造奇迹。有爱就有希望。在教育的这片沃土里,我们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我们的每一点爱心都仿佛在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学生看到斑斓无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