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校内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第Ⅰ卷单选题(共48分)1.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D.新航路开辟2.有学者估算,在明太祖朱元璋当政的31年中,大约有10万到15万贪官人头落地。如此厉行反腐败并没有没有让贪腐稍有收敛。这最有可能是因为:()A.废除丞相导致官员缺乏约束B.社会风气导致官员道德低下C.反腐太严导致官员集体报复D.权力不受制约难阻官员贪腐3.“幽州”是古代地名,在某一时期幽州负责管辖“郡、国十一,县九十”。据此判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秦代B.汉代C.宋代D.唐代4.《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A.划分田地B.因地制宜C.精耕细作D.优选种子5.汉代时市的长官称“市令”或“市长”,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唐代州县设市日益普遍,唐宣宗七年(853年),“废州县市印”,五代以后市司机构再也没有恢复。对上述史实解读正确的是()A.从汉代开始起政府对市进行了直接管理B.南北朝时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C.“废州县市印”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D.政府最终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五代之后6.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7.读表1,从表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是()表1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A.商税总额不断增加B.政府高度重视商业C.商业已经成为本业D.商业税率不断提高8.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12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9.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10.“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11.《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通判()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C.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12.唐代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了。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粱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