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史二轮专题测试中国古代经济一、选择题1.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引自《吕氏春秋》)材料用神农的话指出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井田制瓦解的必然性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答案B解析本题易错选为A,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对商业的抑制,主要强调了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即“身亲耕,妻亲绩”的重要性。2.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答案A解析从“妇织、儿锄”可以看出该诗反映的是小农经济,不是雇佣关系。3.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反映了当时“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B.土地兼并的盛行瓦解了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C.这导致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这与清政府倡导的“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的指导思想相吻合答案B解析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为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选项A、C、D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史实。注意题目是逆向选择。4.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答案D解析注意时间是宋代,即可判断。5.“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行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风。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此材料描述的是()A.丝织业B.制瓷业C.冶铸业D.造纸业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的“采桑”“蚕”“黄丝”可知描述的是丝织业。6.各朝末期土地高度集中的状况,用一句在中国两千年封建史上被历朝历代抑兼并思想家反复引用的话可以说明,叫“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对这一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B.封建中央政权软弱是造成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C.土地兼并严重时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和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会突出起来D.均田制是根本解决土地兼并现象的良策答案D解析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缓和这种形势,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7.《荀子·王制》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工匠,不可能()①在家制造供统治者使用的产品②按生产件数领取工资③在白瓷器皿上雕琢美丽图案④有选择雇主的自主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出自《荀子·王制》,说明材料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的状况,②③④皆不可能;“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反映的就是官营手工业工匠不敢在家制造供统治者使用的产品,必须在官府作坊劳作,①也不可能。8.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明朝时仍继续实行,据此可排除B、C、D。明朝时期,在农业、手工业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此背景下,张居正主张农商并重。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材料二“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