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戏剧文第三单元戏剧文学学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表现在文字上称作“剧本”,“戏剧文学”等,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戏剧(剧本)的要素有:1、戏剧冲突,戏剧冲突对于展现人物思想性格、推动剧情发展、揭示作品主题具有重要作用。2、舞台说明(也叫舞台提示),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人物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3、戏剧语言,包括台词,潜台词等。戏剧的特点:1、必须适应舞台演出,剧本的结构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人物不宜过多,场景不能过多的变换;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表现出较深刻的社会主题;3、人物语言、动作要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戏剧的种类: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等。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多幕剧、独幕剧3、题材反映的时代内容不同: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5、地域色彩不同: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黄梅戏(浙江)等6、演出不同: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均是话剧。话剧本是西方的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是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西方列强以武力轰开大清国门之后,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传统戏曲是结合了中国音乐、舞蹈、服装、做派等多种艺术方式,通过有机的组合而成,中国话剧在艺术形式上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借鉴和移植了西方戏剧,主要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茶馆(节选)老舍1、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他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2、作品: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其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时写,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骆驼祥子》(1936年,专业从事写作)《四世同堂》(1946年与曹禹赴美讲学,写完了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小铃儿》(“五四”运动后第一篇白话短篇)《月牙二》话剧:《残雾》《张自忠》《归去来兮》等九部。(1939年至1943年间,独立完成或与人合著的剧本)《龙须沟》《方珍珠》《茶馆》(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3、生平:老舍1899年2月3日生在北京一个满族没落军官家庭,幼年丧父,全家依靠母亲为别人洗衣生活,清贫的幼年生活为他日后创作提供了丰富真实的素材善于创作贫民生活题材作品。老舍7岁进私塾,10岁进市立小学,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作诗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五四"运动后,用白话文试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完成了著名的小说《骆驼祥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七七"事变,他离别妻子儿女,只身辗转去武汉、重庆,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他特别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