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学习鉴赏诗歌。2.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3.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导入新课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浔阳柴桑(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贵,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此外,陶渊明有部分诗文,抒发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愤世嫉俗之情。有《陶渊明集》。二、赏析诗歌1、朗读诗歌(1)根据意义为诗歌划分节奏,按照划分的节奏朗读诗歌。生读,不和谐。明确朗读:读诗除意义外,还要兼顾音节的和谐。因此朗读这首诗歌的最佳节奏是2/3,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提问:请找出诗中对偶句明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便是由音节和意义相结合判断出来的)(2)除节奏外,读诗还要把握重音。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引入对诗歌的赏析。2、赏析诗歌(1)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山间景象更加美好了,鸟儿成群结队地飞了回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2)重点诗句探究提问:“结庐在人境”,为何“而无车马喧”?明确:心远,远离世俗的干扰。当时东晋盛行归隐之风,但许多名士其实都是假意归隐,实则联络追求。陶渊明乃真正归隐之士,因而能在嘈杂的世间独享清静之趣。提问:那么,他在隐居之地都做些什么事呢?明确:采菊。周敦颐《爱莲说》里有“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菊花开在深秋,不与百花争艳,孤高自傲。“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恰好与陶渊明的心境、性格相应,所以陶渊明喜爱菊花,他每天采摘菊花酿酒自娱。这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隐居生活的享受。提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否改成“望”?因为远观本应用“望”的。明确:“见”在此处有“随意、闲适”之意,是不经意间看到的,写出了作者闲适恬淡,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与前面的“悠然”相得益彰。提问:作者眼中的景物还有什么呢?明确:“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秀丽的夕照山景中,成群的飞鸟结伴飞回。追问:山间景物众多,为何作者单单将飞鸟摄入诗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写飞鸟体现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作者对自由自在飞还的归鸟情有独钟,因而将其摄入作品中。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外,鸟尚且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归巢,又强化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心意。“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时,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返璞归真”的快慰。追问:至此,在陶渊明塑造的画面中,都出现了哪些意象呢?明确:菊花,南山,夕阳,飞鸟,还有身处其间的作者,这画面宁静和谐,正是作者所向往和追求的。由此,他欣喜地喊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提问:请深入体会这里的“真意”?明确:自然的意趣,自然景物给作者带来的快乐。追问:作为一代文豪,陶渊明为什么不能用语言表达此中的“真意”呢?明确:这种意趣是识趣之人用心领会到的,并不适合用语言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