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二、内容与学情分析:《五柳先生传》是长春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通过对自己的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讨论,感悟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习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文言常识等双基知识进行落实;另一重点为通过对传记文章的写法的解读,即把握文中从传记任务的籍贯、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形,来感悟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远。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解决字词工作的预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眼前的学生在学习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学习应付被动的劣性,况且一贯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心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预习、习题巩固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可以说学习经常是临时突击,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三、三维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及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教学方法:讨论、朗读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一)导入:柳树,一直是中国文学所歌咏的对象。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有莞者柳,不尙息焉”等诗句。历代的许多作家喜柳、咏柳。那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你知道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柳树为号的人是谁吗?他就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陶渊明。(二)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资源:(大屏幕)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五斗米”是多少:晋朝给俸实行半谷半钱制,即一半粟米,还给一半钱。《晋百官表注》载:县令岁俸400斛,月钱2500,米15斛。1斛是10斗,每月15斛就是150斗,按每月30天计,1天正好是“五斗米”(东晋时1斗约合今天3.2斤)。月钱2500,也按30天计,每天大约83钱。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之后教师提炼要点:资源:(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三)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