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学案例(3)教学目标1.以酸雨或废电池为例,说明人类的破坏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4.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的探究实验。2.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加深关心爱护生物圈的情感。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2)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2.教师准备。(1)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2)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3)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4)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教学方法探究解决式教学法。课时安排两课时(培养、观察、记录等过程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一)两分钟课前“热身”利用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1.你说我说大家说。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教师予以评价、鼓励。2.观察、思考、质疑。(1)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2)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3)通过对我国干电池的产量、消费量、回收率的资料分析及专家测试结果——“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究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三)确定探究主题、制定探究方案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1.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2.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3.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4.只做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可靠吗?你认为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为什么?(四)初步实施探究方案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提示的内容如下:1.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2.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3.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呢?(五)探究过程的课外延续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二、第二课时(一)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