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教学实录授课者:广东省中山市东凤中学李娜琴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话说在1930年时,有一位考生去考青岛国立大学,他的数学考了个鸭蛋,他的作文只写了三句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就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理说,这位考生肯定会名落孙山,但是有一位主考官,却从这三句诗中慧眼识才,一锤定音,破格录取了他。这位青年才俊果然在诗坛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位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诗人。而这位主考官就是闻一多先生,时任青岛国立大学文学院院长。而这位考生就是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闻一多先生慷慨赴难后,臧克家带着对恩师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写作了多篇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这是一篇诗人学生赞颂老师的文章,语言非常精彩!这么精彩的文章,应该通过朗读来学习。要读出什么呢?(屏显)一起读一遍。生:读清一种结构,读懂一组形象,读得一种写法,读出一番感悟。师:好,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读清一种结构”,自由朗读这篇课文。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我发现本文有_______段。”(屏显)在朗读的过程中,假如遇到一些不太懂的词,请看我们的屏幕,有一些疑难的词语解释。(屏显疑难字词)同学们,沸沸扬扬地读起来吧!师:好,同学们读的非常认真。来,回答我的问题:我发现本文有多少段。生1:20自然段。师:好,请坐。他找的是自然段,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生2:我认为有3段。第1段到第7段,第8段到第12段,第13段到第20段。师:为什么?生2:1到7讲了他作为学者,8到12段讲了他作为革命家的,后面是讲了他的工作。师:好,请坐!还有同学有其他意见。生3:我认为8到19作为第二段。师:请问你为什么把20作为一个段落?生3:20自然段是总结。师:总结全文。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生4:我认为19和20分为一个段。师:为什么?生4:19和20是总结全文。师:分析准确!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将19和20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两段是怎么样收束全文。(生齐读。)师:好,这是总结段,那还有什么关键的段落吗?生5:第7段是承上。师:承接上文。很好,还有没有?生5:第8段是启下。师:总领下文。我们把第7、8段叫做——过渡段。它有什么作用?生:承上启下。师: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体会一下过渡段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生齐读。)师:举一反三。还有没有其它的关键段落?生6:总领全文,前面两段“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师:准确!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两句是怎么总领下文。(生齐读。)师: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结构。1、2段是总领全文,7、8自然段成为一个过渡,19、20自然段总结全文。同学们,看,这篇文章,前有总领,中有过渡,结尾有总结。这种行文的特点非常严谨。这种行文结构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我们来“读懂一组形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闻一多先生的两种形象,是哪两种形象?生:学者,革命家。师:我请同学说一下,什么是学者?生7:读书的知识分子。师:你们是不是学者?生:是。师:那我是不是学者?生:是。师:噢~感谢你们对我这么高的评价。很可惜的是,你我都不是学者。(生笑)来一起看一下什么是学者?齐读一遍。生:在系统的、专门的学问有一定成就的人。(屏显)师:那我想问了,闻一多先生有一定成就吗?请从文中找出答案,划起来。你来。生8:第四段“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还有第6自然段“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师:他找到了两个地方,还有吗?生9:“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师:你看,闻一多先生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啊,郭沫若先生曾经用一句话来评价,说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请看他取得这么多成就,闻一多先生说没说?生:没有。师:好,请同学们在每一句后面加上一句:但先生什么也不说!最后一句改为“但先生还是什么也不说!”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但先生什么也不说!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但先生什么也不说!他又向“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