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墙:幼儿园课程与班级环境创设的有机融合班级是幼儿园课程实践中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单位,是幼儿主要的学习场所,是教师重要的工作空间,是幼儿园课程最直观的实践载体。在这里,幼儿、教师、家长通过课程实践均得以成长,而主题墙无疑是一座架在三者之间的桥梁,更是幼儿园课程与班级环境创设的有机融合。一、主题墙:让教师走出班级环境创设的困惑1.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中的常见现象思勾画到剪贴上墙,所有的过程没有幼儿的参与,只有老师的辛勤劳作。指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再指定日期实行评比。在评比前一天每个老师都对自己的“杰作”保密,到了评比之日全园教师才将所有的作品上墙。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走进一所幼儿园的各个班级,如果没有班牌的提示,我们很难判断这是哪个年龄段幼儿的班级。环境能一年没变化,两年不更换。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环境布置需要材料,如果幼儿园不提供,教师就无法动手,环境创设只停留在美化环境的层面上;二是老师们还没能将班级环境创设与幼儿园园本课程之间建立联系,认为将书本的知识教给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而环境创设可有可无。2.主题墙的创设为教师解惑在时间上,教师根据当前课程实施内容来考虑“主题墙”的内容,它是短期性的,前后只有一个月左右,它能够和班级室内的较持续的其它环境创设相辅相成,保证幼儿生活环境的创设过程与幼儿学习课程的过程相适合。在空间上,教师根据班级墙面区域做好科学和合理的规划,哪些边边角角适合设置什么活动区域,作相对应布置,而哪一面较大较开阔的墙面适合作主题墙,都要作好安排,保证结构的有序性。在环境创设的理念上,抓住幼儿、环境和课程三要素,即幼儿的参与度要高,环境的真实性与审美要相结合,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要强。以上三点让教师走出班级环境创设中所面临的“多长时间更换、是整体更换还是局部更换、如何更换”的困惑,同时也使教师走出班级环境创设中的唯美误区。二、主题墙:让幼儿成为班级环境创设的主人班级环境创设应遵循并坚持从儿童需要出发、儿童优先的原则,教师必须充分注重、充分尊重、充分重视幼儿动机与态度、学习需要与方式、学习过程与成效。从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以儿童的语言描述世界,班级环境所传递出的应该是对儿童文化的亲近、鼓励与张扬。在“主题墙”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规划墙面的板块,充分考虑幼儿参与的可能性以及家长参与的态度等,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主题墙的创设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如在中班主题“多姿多彩的伞”中,老师们在室内布置了“伞的展览区”和“伞的操作区”,在室外走廊的墙壁上创设了“主题墙”,设置了四大板块,一是“制作伞的流程图”,这些图片是幼儿从教材上一幅幅剪下来又自己贴上去的,并且还加上了箭头标记。二是“与伞相关的物品”,布置的是幼儿自己搜集来的各种伞状的蘑菇、大树和斗笠等图片。三是“我设计的伞”,是幼儿精心设计的理想中的各种各样的伞。四是“伞的用途”,是幼儿口述请家长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整个“主题墙”的创设均由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幼儿是环境创设的主人,再也不但仅游离于班级环境创设之外的欣赏者,更是环境的创造者。三、主题墙:让课程成为班级环境创设的内容幼儿学习环境是实施课程理念和目标的资源保障,创设学习环境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内容,班级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相当水准上也反映了教师和幼儿积极、主动建构教育经验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主题墙就是园本课程,就是对当前幼儿所学课程最生动的演绎。要使主题墙彰显课程意义,教师是关键,它标识着教师的专业水平,虽然幼儿是主题墙创设的主人,但教师却是引导者,是导演,所以说教师只有持续增强解读课程与幼儿发展之间直接与间接的水平,才能真正掌握让主题墙成为幼儿亲自经历的课程的技术。例如在上述所举例子,中班主题墙《多姿多彩的伞》中,四个板块都是围绕着“伞”而设计的,老师手边有的是幼儿的作品,但如何围绕该主题的课程目标将这些作品实行分类、归纳、提炼和演绎,却是老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主题墙应该说是课程的鲜活的生命体。对教师来说,是让文本的课程转化为活动的课程的一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