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特征的写法。2、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进行圈点批注。3、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揭示人物精神。三、情感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教学重点: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特征的写法。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教学难点: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介绍人物事迹,揭示人物精神。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初读课文1、导入新课。等待上课时师生之间握手,同学之间握手。相互评价对方手的特点,同学之手和老师之手的区别,男同学之手和女同学之手的区别。2、检查预习。(1)组内交流预习情况,共同纠偏解疑。(2)请生板书字音,老师提醒形似字的区别,引导学生探究正确的字音,齐读两遍。注意:“松”和“忪”的区别,“燎”、“瞭”、“缭”的区别。3、自主阅读。(1)明确任务:①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一双()的手。②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手?③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这样的写法对你有何启示?(2)圈点批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批注要点:①重点词语下用小圈,生字、难字下用实心点。②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③总括句、重要句用横线。④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⑤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⑥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4、小组合作。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进行合作学习。二、细读感悟1、全班交流。(1)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探讨结果,并呈交小组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2、精讲点拨。(1)对自学思考题①的讲解点拨:一双()的手。【点拨方法】这一问题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之上对张迎善的手的高度概括。概括时不仅要写出手的特点,还要能透过手的特点来看到人物的精神形象。【参考答案】创造了绿色宝库天下第一奇手(2)对自学思考②的讲解点拨: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手?【点拨方法】在学生充分认识文本的基础上,认识到张迎善的手是由于每天不停地栽树才变成这样的,从而体会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的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对林业工人的热爱之情。【参考答案】因为张迎善的手每天要栽树1000多棵,每天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3)对自学思考③的讲解点拨,问题: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这样的写法对你有何启示?【点拨方法】这一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作品主题的归纳,从而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特征写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这是本课的又一个学习的难点。【参考答案】作者通过对张迎善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林业工人的赞美之情。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具有特征的外貌来引出他的事迹,揭示他的精神。3、深度探究。探究题:请同学们模仿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李灵、张正祥的颁奖词,试着给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词。(1)出示范例,分析颁奖词的特点。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李灵的颁奖词: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她是八零后。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张正祥的颁奖词: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孤独的,是执拗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2)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也试着给张迎善写一段颁奖词。【方法点拨】颁奖词的特点:①情感性: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②深刻性: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