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使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亲历简单的科学探究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小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小学科学所涉及到的科学知识广而繁多,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亲历所有的探究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标》所要求的知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是探究学习必不可少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促进同学之间互教互学,交流信息和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自我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没有实效”的现象,使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问题,增强合作交流的实效呢?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致使很多学生个人主义比较严重,私心很强,缺乏合作、交流意识,不愿意和其他同学合作,有的干脆做漠不关心的旁观者。这些问题不解决,合作交流就会成为空话。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一些实例1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和力量是有限的,很多活动需要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明白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是学习伙伴,都是合作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形成团队精神和集体责任感;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相互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才能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明确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为什么要进行合作交流。六年级(上)“校园生物搜索”中,搜索各种生物的教学活动就能够让学生得到体会。因为一个人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生物种类是有限的,只有合作交流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些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了合作交流的意义和进行合作交流的原因后,教师就要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学习环境,弯下身来和学生站到一条线上,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这样就能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通过和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就形成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制订一定的规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认真倾听、遵守纪律的合作、交流习惯。通过以上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心理品质,为合作、交流学习方法产生实效奠定基础。二、紧扣教学实际,不滥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2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条件合理的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亲历探究。较简单的探究活动和学习内容,能让学生独立探究和学习的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淀粉消失了》、《放大镜下的晶体》、《垃圾的处理》、等内容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合作进行探究;而《日食和月食》、《白醋和小苏打》、《铁生锈了》、《生物和环境》等复杂、综合的探究内容就必须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讨论、制订方案、探究和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相互补充、更正和辩论,获取更科学、更全面的知识,从而更真实的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滥用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剥夺更多学生亲历探究的机会,也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要让合作交流发挥更大的实效,教师除了和学生站在同一线,做好参与者和合作者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参与学生合作交流的同时,要认真的“听”、认真的“看”,了解学生探究的对象和进程,分析他们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和知识面,既要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够正常实现,又要注意知识的互补,便于交流,获取更全面的知识。例如《铁和铁锈》的教学,它们的特征很多,有色泽、轻重、软硬等外部特征,又有弹性、传热性、导电性、受磁性、等内部特征,如果发现有小组选择不宜在课堂上探究的特征3时,教师就要将学生引导到探究弹性、导电性、软硬等能够正常实现的探究上来;如果所有小组都选择软硬、导电性等1-2个特征进行探究,就要引导不同小组探究不同的特征,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交流进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