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发热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1、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产热(肝脏、骨骼肌)散热(皮肤)2、腋窝:36℃-37℃;舌下:36.3℃-37.2℃;直肠:36.5℃-37.7℃【病因与分类】1、感染性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2)抗原-抗体反应;(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4)皮肤散热减少;(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特点高热无汗;(6)自主功能紊乱。【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1)外源性致热源EX-P激活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EN-P→体温调节中枢(2)内源性致热源IL-1、TNF、PGE2(3)退热机制: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前列腺素;②糖皮质激素→IL-1&AA代谢产物2、非致热源性发热【临床表现】1、发热的分度(口测法):37.3℃—低热—38℃—中等度热—39℃—高热—41℃—超高热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体温上升期:皮肤苍白、畏寒、寒战(2)高热期:皮肤发红、呼吸加快变深、出汗(3)体温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热型及临床意义】1、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感染性心内膜炎。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布鲁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伴随症状】1、寒战2、结膜充血3、单纯疱疹4、淋巴结肿大5、肝脾肿大6、出血7、关节肿痛第二节头痛【病因】1.颅脑:血管病变、感染、占位性病变、外伤、其它2.颅外:颅骨疾病、颈部(椎)病变、神经痛、五官病变、肌收缩性头痛(肌紧张源性头痛)3.全身性疾病:急性感染、心血管疾病、中毒、其他4.神经症【发病机制】1、疼痛敏感结构(1)脑组织本身、颅骨对疼痛不敏感(2)颅内结构:颅内外血管、硬脑膜、第5、9、10对颅神经(3)颅骨外结构:头皮和颈部肌肉、C1-3颈神经及其神经根、五官及颈椎疾病【临床表现】1.发病情况——①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无发热)、感染②慢性:血管性头痛(长期反复、搏动性)、神经症、肌紧张性头痛(青壮年、情绪)、占位(颅内压增高症状)2.头痛部位——①单侧:偏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第2、3支)②全头痛:全身性或颅内感染、高血压(额部或全头)③眼源性头痛局限于眼眶、前额3.头痛性质——①高血压、血管性、发热性疾病,头痛呈搏动性或跳痛②紧张性头痛呈持续的压迫感、紧缩感或挤压感③三叉神经痛为电击样或者刺痛4.头痛程度——①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征的头痛最剧烈②脑肿瘤头痛为中度或轻度5.出现与持续时间——①清晨加重:颅内占位、鼻窦炎;②晚间:丛集性头痛;③月经周期:女性偏头痛;④脑肿瘤:持续性可有长短不等的缓解期6.加重、减轻或继发因素——①咳嗽、俯身等加剧:颅内高压性、血管性、感染性、肿瘤性。②直立时缓解:丛集性头痛;③低头加重:鼻窦炎;④麦角胺缓解:偏头痛;⑤颈肌急性炎症:运动加剧;⑥颈肌慢性或职业性头痛:按摩缓解。【伴随症状】1、剧烈呕吐颅内压增高(偏头痛)2、眩晕小脑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发热颅内或全身性感染4、慢性头痛伴精神症状颅内肿瘤5、慢性头痛突然加剧伴意识障碍脑疝6、视力障碍青光眼、脑肿瘤7、脑膜刺激征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8、癫痫发作脑肿瘤、血管畸形、寄生虫【原发性头痛的特征】偏头痛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