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主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课时:共2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设计者:刘红霞/巩义市竹林镇中心小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2)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3)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这就要求在理解和体会分数含义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具体例子,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分数的广泛应用。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今后学生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为此,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实情境和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教材在编排上,通过学生郊游的情境图,展示新内容,三个例题,例1通过分月饼,引出二分之一的含义和写法,在此基础上教学分数的读法和写法;例2通过折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例3安排了两组几分之一的分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最后通过小精灵提问,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到同分母分数比大小的方法;两道“做一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并能比较大小。本节课的教材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3、学情分析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分数和整数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一定的困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半多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表示某些量,不能正确地表达分数的意义。由于学生学过整数大小的比较,因此会对分数的大小比较产生负迁移。三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分数概念的理解,必须建立在足够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而且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但兴趣容易转移,喜欢表现但思维不够深刻,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必要性,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课时目标: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2、认识几分之一的意义。3、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课时重点: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课时难点: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卡片等评价任务:1、会准确地说出二分之一的含义2、能说出生活中的二分之一3、会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折出几分之一4、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创设情境激趣导学教师:同学们,星期六到了,三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公园郊游,看他们玩得多高兴。(出示89页主题图)他们带了好多食物,有月饼、西瓜、面包……那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分食物的吗?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分食物的知识,这里我们将认识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学生观察图片,能说出自己的想法。环节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分数出示例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现在只有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怎么分?课件演示2、迁移类推:(1)怎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呢?课件演示(2)边明确,边板书:分数中,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分母。如1/2读作:二分之一。(3)集体交流:像1/2、1/3、1/4、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4)问题:如果没有平均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出示课件)(5)折纸游戏: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颜色,看谁的折法多。3、比一比利用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能初步理解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必须是平均分。自己动手折,能用不同的方法折出1/4.课件出示例3观察图片后,小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小组汇报。能说出:同样大的图形,分的份数越多,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