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瞿李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新理念创新课堂,使教学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教学走出了“知识课堂”的窠臼,使课堂开放、灵活起来,使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但是,也有不少“新课堂”与新理念“形似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和浮躁,可以说,这是课程改革,必然要经历的迷惘阶段的表现。一、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学目标:泛泛而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都习惯性地对学生说:“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学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学校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是以学生学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这似乎无可厚非。不然,老师下不来台,收不了场,岂不难堪。但学生懂了就完了吗?未必!小学生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然而,中国教育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就算目标达到了。而西方之教育目标则相反,它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了。这说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中,教师承担的是“传递授业”的重任,扮演着“解惑”的角色。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没有问题的延伸,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会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长期以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然而,当前的课程改革使得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对滞后。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许多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以至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经验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空间。有这么一位实验老师说“教材仅仅是众多媒体的一种,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在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在这种加工和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情、价格的某种成熟,同时,知识和技能的锋利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如此说来,光靠数学课本显然是不够的。(三)教学方法:生搬硬套《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老师便把小组合作交流当成了法宝,好象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没有小组讨论便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弄得小组合作满堂飞。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让学生沿一条高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时也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有的低年级老师教:“9的认识”时摆9根小棒、9个图片也要求小组合作”实际上这些数学活动学生个人完全能够完成,有必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吗?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反而让大多数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四)教学评价:虚情假意《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但很多教师只是浅显地理解成赏识与表扬,一时虚情假意的评价在课堂泛滥。如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问:“长方形有几个角?”学生回答:“有四个。”老师随口表扬道:“你真聪明,给他掌声。”于是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掌声。此后掌声不断,表扬声此起彼伏。诚然,过去的教学指责太多,学生的确需要呵护自尊、关爱赏识,但这种平泛的语言、廉价的表扬只能削弱表扬与激励应有的价值,导致学生的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可以说,过分的模糊评价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是非不分。二针对上述问题的提出,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1、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活动,本质上则是品质与能力的显露,反映了一个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和概括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洞察、辨析、类比、推广和抽象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带问号离开数学课堂。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