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免疫学复习攻略名词解释移植免疫::在进行移植时,如供、受者间遗传背景有差异,移植物抗原可刺激受者免疫系统,受者组织抗原也可刺激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从而诱发免疫应答,此称为移植免疫。由此而引起的免疫反应称为移植排斥反应。造血干细胞:存在于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它们不是固定的组织细胞,可存在于造血组织及血液中,是机体中各种血细胞的共同来源。具有自我更新、分化的潜能。造血干细胞移植:将供者的造血干细胞(HSC)移植到受者体内,以重建受者的造血和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愈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细胞凋亡:具有特征性形态和生化改变,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死亡方式。细胞自身主动死亡过程,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肿瘤抗原: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及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肿瘤相关抗原:指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组织或细胞也可表达的抗原物质,但在癌变细胞的表达水平远超过正常细胞。肿瘤特异性抗原:仅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新抗原。胚胎抗原:乃胚胎发育阶段由胚胎组织产生的正常成分,在胚胎后期减少,出生后则由于基因阻遏而逐渐消失,或仅极微量表达,发育成熟的组织一般不表达。当细胞恶变时,由于基因去脱阻遏,此类抗原可重新合成,表达于瘤细胞表面或分泌于血清中。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疾病。涉及到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转导的缺陷。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先天性(多为遗传性)发育缺陷而导致的免疫功能不全。嵌合抗体:在基因水平上将小鼠的Ig可变区与人的Ig恒定区嵌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抗体含有70-80%的人Ig分子的序列,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原性,但这种抗体尚存20-30%的鼠源成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可刺激机体产生较强的抗独特型反应。单克隆抗体:由单一B细胞克隆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表位所产生的,只能与该抗原表位结合的均一特异性Ab。抗体形成细胞+骨髓瘤细胞→杂交瘤细胞→McAb细胞因子风暴:是致死性的全身免疫反应,通常由微生物感染引起,表现为多细胞因子在短期大量分泌。白细胞分化抗原:是不同谱系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CD抗原: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粘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粘附作用的一类膜表面分子,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和活化﹑细胞的伸展和移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炎症血栓形成﹑肿瘤转移﹑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问答移植抗原有哪些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2.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3.组织特异性抗原4.血型抗原5.种特异性糖蛋白同种异型抗原的提呈与识别机制直接识别:指受者T细胞TCR直接识别供者APC表面的同种异型MHC分子或MHC分子-供者抗原肽复合物。直接识别是发生移植排斥的重要机制,其发生速度快及强度大;被激活的T细胞(免疫抑制药物敏感)在移植早期的急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间接识别:指供者移植物的脱落细胞或MHC抗原,如同普通抗原,经受者APC加工、处理后,以受者MHC-II类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受者CD4+T细胞,使2之活化。间接识别在急性排斥反应早期与直接识别协同作用;在急性排斥反应中晚期和慢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1.超急性排斥反应:机制:受者体内存在针对供者内皮细胞抗原的预存抗体。2.速发型排斥反应:机制:由受者体内少量的预存抗体介导血管内皮细胞活化。3.急性排斥反应:机制:主要由细胞免疫应答所致。4.慢性排斥反应:可由免疫和非免疫两种机制造成。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5.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由移植物中的特异性免疫细胞识别宿主组织抗原而产生的免疫应答,并引起组织损伤。机制:宿主异型组织相容性抗原,激活移植物中成熟T细胞,使其增...